海信,搞大了!

  没有比彩电更残酷的行当了。

  文丨华商韬略 毕亚军 东木褚

  55吋、75吋、100吋、120吋……

  当电视竞争推进到100吋以上的超大屏,从14吋电子管式电视起步,历经55年技术迭代的海信,开始进入自己早就预设好的射击区,与三星、LG正面对决了。

  【世界第一】

  6月15日,美国迈阿密,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打响揭幕战,赛场围挡打出的一句广告相当吸引人——

  100″TV Global No.1(100吋电视,世界第一)

  广告的主人正是近年来在欧美把体育营销玩得风生水起的,来自中国的电视企业——海信。

▲来源:海信视像

  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上,海信就曾打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广告,虽然这是其市场地位的真实反应,但因中国新的广告法禁止使用第一等字眼,所以一度被认为是违了法。海信董事长贾少谦则在一次会议“玩笑”式解释:

  我们的广告打在卡塔尔,所以不适用中国广告法。

  在这次的“100吋电视、世界第一”之前,去年,海信还在欧洲杯打出过相似的广告,但当时,它强调的还是激光电视:“激光电视、世界第一”。

  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从激光电视到100吋电视,广告词的变化,宣告着海信正在全球扩大自己的战果,并且在大屏化不断赢得更大。

  在电视领域,赢得了大尺寸战争,也就是赢得了战争。

  在国内市场,大屏是主阵地。2024年,中国75吋及以上大屏产品的市占比首次达到4成以上,其中31万个家庭购买了均价超过11000元的100吋电视。

  国际市场也是如此。目前,75吋电视已超过65吋,成为全球新晋第一大畅销尺寸。

  而海信,在大尺寸里的大尺寸,98吋和100吋两大领域,都是全球第一,其出货量分别高达30.3%、58.8%。

  海信对大尺寸的攻占,也让曾经领导着大尺寸市场的友商越来越坐不住了。

  世俱杯开幕第二天,LG的子公司LG Display便宣布,投资1.2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亿)在韩国坡州园区建设OLED面板工厂,这是LG Display去年出售广州的液晶面板工厂后,在本土的第一笔大规模投资。

  LG的投资,很大程度就是瞄准海信,希望夺回大尺寸的失地。按照规划,坡州工厂将力推下一代高端OLED面板,为大尺寸提供支持。

  LG电视商品企划负责人白善弼因此表示:“LG不会坐视中国企业垄断市场,我们将采取OLED电视、QNED电视的双轨战略,开发消费者易于接受的高端产品。”

  在以大尺寸为核心的全球高端电视市场,三星和LG领先了20年时间。目前,全球电视主要玩家已只剩三星、LG、TCL、海信;海信和TCL都在冲向高端并各有成就。

  在大尺寸方面,海信优势则更加明显。

  2025年第一季度,海信在高端市场的出货量份额已从2024年一季度的14%攀升至20%,特别是在超大屏领域,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霸主三星正面临几十年来最具实质性的份额威胁。

  海信能一路逆袭的关键,则是靠了它的两条腿走路:激光电视和RGB-Mini LED。特别是激光显示,近年来已成为海信区别于其他从业者的最独特优势,为其大尺寸竞争提供了保障。

  当初,很多人都不看好海信做激光电视,甚至有业内专家说,海信没有认清电视显示技术的主流方向,将被三星和LG越甩越远,失去行业主流企业的地位。

  但时任海信董事长周厚健还是拍了板,经历过1996年彩电价格战的周厚健,再也不想打那样的仗了,“长江以北的老牌子,除了海信,全军覆没。”

  周认为,如果继续跟随三星、LG的路线,打到最后依然会是拼价格一条路,选择更符合大屏趋势的激光电视,则能创造差异化竞争,自开一个新的市场。

  如今,周厚健的远见正在变成海信的回报。

  【突围激光】

  海信在大屏市场的追赶与领先,始于2007年的路线选择。

  当时,各大厂商都在“赌”自己的下一代显示技术,CRT电视是第一代,液晶电视是第二代,在第三代的选择上,三星选择了QLED(量子点),LG和索尼选择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

  海信在周厚健的笃定与主导下,选择了更艰难的一条路:激光电视,并且认为这是未来趋势,会在第三代OLED之后引领电视市场。

  路线选择决定企业的高低,甚至是生死。从CRT到等离子再到液晶,每次技术路线换代背后,都是产业的血雨腥风,很多选错的企业都直接被淘汰出局。

  海信对技术的敏感度向来很高,当年察觉到PDP(等离子显示)有问题时,虽然自己是较早研发PDP的,但放弃得比谁都快。如今押注激光电视,则是出于技术和商业的双重考量:

  技术上,激光能更精准地还原人眼看到的颜色;

  商业上,当屏幕进入超大尺寸后,OLED电视的成本将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陡然上升,激光电视则能继续线性可控,进而建立成本优势。

  最关键的是,选择激光电视可以摆脱对日韩的跟随,让中国品牌走自己的技术路线,乃至建立标准,引领市场。

  路线笃定后,海信开始走自己的路。

  2007年,海信获得国家“863计划”的激光显示项目支持,做出了一台样机。

  但这台样机,体积太大,功耗也高,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放在客厅里的家用电器,很长一段时间,海信的激光项目处于没有思路、也没有具体方案的状态。

  不过,周厚健依然坚持不放弃。2011年,遭受了4年挫败的他,终于看到一点曙光,激光电视团队发现了超短焦这个此前没有的技术路线,这一技术能在0.5米的距离投射大约100英寸的画面,把激光光源和超短焦结合起来,就可做出新的激光电视。

  此后几年,海信开始持续这一路径下做出新的激光电视样机。

  2014年,历经7年研发后,海信正式为激光电视召开了新品发布会,推出了自主研制的100英寸产品,售价69999元,显示画面远超当时的主流规格。

▲海信推出全球首台100吋超短焦激光电视,来源:海信家电

  海信激光电视发布会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激光显示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电视显示技术的长期垄断地位。

  那一年,全球OLED电视的销量处于从几万台到百万台的爆发前夜,LG准备推出77吋的OLED电视,其55吋OLED电视的定价,从首发时的14999美元,降到了7999美元,降价后销量大涨,卖了7万多台。

  OLED经历了成本与量产的产业化考验,激光电视也得走这一遭,第一代产品上市不久,产品可靠性就被发现存在关键问题,画质会随着用户的长期观看而下降,远低于海信自己的要求和消费者的期待,“老百姓希望摆家里5-10年都能看。”

  作为激光电视“头号产品经理”的周厚健很快参与到问题攻关中来,他定期召开研发会议,亲自组织技术分析,要求所有邮件都一律抄送一份给他,即使是跟他无关的也必须如此。甚至,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大。

  2015这一年,为了攻克画质难题,研发团队先后尝试了20多种方案,但都失败了,“就像一个纸糊的窗户,你这里贴一点,那里补一点,但怎么修补都是纸糊的,达不到玻璃窗户的水准。”海信激光电视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刘显荣回忆。

  山穷水尽之时,周厚健依然选择投入大量资源,他说,“失败没有什么,技术开发工作就是把钱变成技术,再把技术变成更多钱的过程。”

  在此激励下,研发团队破釜沉舟,赌上自己的脸面重新设计关键部件,终于在2016年找到了解决方案。

  也就在同一时期,LG取得了OLED的技术突破,其副会长具本俊出现在庆尚北道的龟尾工厂,他拿了一瓶泡着人参的烧酒,在举杯时带头高呼,“征服世界!”

  但取得激光电视关键突破的海信没有庆祝,反而干了一件违反常理的事:派出技术人员到国内做激光电视的同行那里,帮助其建立激光电视的销售体系和产品规划,倾囊相授,还分文不取。

  很多人不理解,周厚健说,凡是进入激光显示的企业我们都欢迎,一个新地方只有一家饭店,做得再好也不容易成大气候,但是如果饭店扎堆做成美食街,那就不一样了。

  这是海信从当年做变频空调总结出的经验,超前布局带不来市场普及,海信最早掌握变频空调技术,但直到家电下乡和节能补贴才让该产品真正在市场普及。

▲1997年,海信推出中国第一台变频空调,来源:海信家电

  因此,海信在掌握了激光显示的先发优势后,首先要做的,不是变现,而是引导同行,把激光显示的蛋糕做大,这样才能争取到好政策,让好产品赚到钱。

  2018年,跟随海信走进激光电视领域的坚果、极米科技等企业,先后拿到了阿里、百度的投资。

  从那时起,无论互联网电视品牌还是传统品牌,大家都不再用“激光投影仪”这个词,而是跟海信一道,把激光显示类产品称为激光电视,也为市场和消费者普及了这个概念。

  2018年5月,海信推出了定价19999元的80吋激光电视L5,发售两周后,该产品在80吋及以上电视市场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占有率分别达到61%和65%,是海信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成绩。

  在线下,海信门店导购的“话术”揭示了激光电视带给行业的改变——

  “买50或55吋的电视,会像一块膏药贴在墙上,如果买激光的,不用考虑客厅的大小,买大的就对了,80吋100吋的都有,能看十年。”

  此后,海信的激光电视不断走向世界,甚至独步天下,成为中国企业给全球电视的中国方案,2021年时任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在自己的公众号写道:

  液晶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日本、OLED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韩国,激光电视让中国第一次占据显示技术发展的主场优势。

  【决战高端】

  超前布局的激光电视是海信赢在未来的支撑,但其目前出货量才到百万级的规模。

  激光电视之外,出货量千万级的Mini LED电视是海信在大尺寸战场上的另一个王牌,这也是海信与三星、LG在当下争夺的焦点战场。

  今年的CES会场,海信推出的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获得“全球科技突破产品”,一同获奖的,还有英伟达的RTX 50显卡。

  说起RGB-Mini LED的技术突破,就要提到海信的另一位关键人物,贾少谦。

  2022年,执掌海信30年的周厚健宣布退休,“70后”贾少谦接棒。

  当时贾少谦已在海信工作了26年,他于1997年入职海信法务部,被周厚健看中后调入总裁办公室,2006年,贾少谦南下顺德,担任海信旗下科龙电器总裁,带领科龙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翻倍增长,2018年回到青岛总部进入核心管理层。

  接班后,贾少谦有两大KPI要完成,一是实现周厚健在2004年提出的目标,“海信未来发展的大头在海外”;二是在2025年,集团收入达到3000亿。

  继续核心技术研发,以技术驱动,坚定走高质量道路,做强做大核心主业是贾少谦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对应到电视,就是以大尺寸为核心坚定走全球高端之旅。

  为此,贾少谦一方面将海信的激光电视继续推向极致,如上任第二年,就推动海信先推出了全球首台可折叠激光电视。

  用户房间的门窗都是有尺寸限制的,当时,这已成为制约OLED大电视的天花板,不少希望购买大电视的用户,都因大尺寸不能入户而只能放弃,可折叠则一举突破局限,让激光电视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与发挥。

  此外,贾少谦还集中力量办了另一件大事,坚决突破三星、LG的强项Mini LED,并且图谋构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同样是在上任第二年,他推动海信斥资16亿,成为乾照光电的控股股东。

  乾照光电是国内领先的mini LED芯片厂商,立足于这个收购,海信很快开辟出mini LED背光芯片产品线,并结合自研的AI画质芯片信芯H7,一举掌握了量产RGB-Mini LED产品的芯、光、屏全链路技术,进而有了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

  海信116英寸RGB-Mini LED,在色彩纯度等多个领域均实现了对三星核心技术——量子点技术的超越,进而也对三星的主力产品形成了强力的威胁。

  虽然三星依然是全球电视霸主,但它也同样坐不住了。

  据韩媒报道,三星电视业务负责人Yong Seok-woo在世俱杯开幕第二天,便赶赴越南工厂,视察了115英寸RGB Micro LED 电视的生产线,并准备试产,RGB Micro LED 是三星QLED电视的高阶版本,其矛头则直指海信的RGB-Mini LED。

  报道显示,三星正力推AI与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以高附加值维持溢价,同时展开线下攻势,向几十个国家派遣营销人员强化品牌认知度,对抗海信的“体育营销攻势”。

  海信与三星的对决,也已进入正面战场,在出货量上,三星以16%的份额小幅领先海信的12%,而在500美元以下的价位,海信、TCL等中国品牌已处于海外领先地位。

  目前,三星在25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依然占据全球49.6%的份额,这是海信新的目标和空间,售价3000-5000美元的大尺寸产品,则是它攻向三星堡垒的利器。

  而若海信取得这一市场的胜利,全球电视的格局也将被彻底改写。

  字越少,事才越大。

  在贾少谦心中,100″TV Global No.1,这个加定语的世界第一,只是海信的阶段性结果,海信真正要的是:

  TV Global No.1

  【参考资料】

  [1]《海信史:2003-2019》中信出版集团

  [2]《中国显示产业第一次“世界第一”的背后》海信时刻

  [3]《海信:将跳过OLED发展激光电视》财新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数码   海信   三星   电视   激光   技术   尺寸   中国   全球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