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中医药冬令进补”专题发布会,介绍中医药冬令进补的注意事项以及养生方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治未病不仅契合人们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与现代医学追求的整体健康理念相呼应。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方面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培养大众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优质中医药服务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提高大众自我保健能力,逐步推进治未病工作。
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进入小雪节气后,气温会越来越低,多地将迎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冬令进补是冬季通过饮食调理身体的传统养生方式,此时,养生防病重在“藏”,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主任于国泳介绍,冬季人体的基础代谢可能变慢,但对于优质营养的需求并没有降低,此时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有助于激发免疫细胞活性,提高抵抗风寒的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现代人并不缺乏营养,甚至可能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部分人认为这和冬令进补的概念相矛盾。杭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何迎春表示,现代人普遍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其实跟目前冬令进补是不矛盾的。大众对冬令进补的概念应该有重新的认识,不是曾经物质匮乏时候单纯的滋补营养,从“补”这个角度出发,现在更注重调理体质平衡、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的代谢产物。
何迎春表示,对于营养过剩的人,应从3个角度进补,首先是“通”,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其次是“化”,消除体内积聚的代谢产物;最后是“清”,清热降火,平衡体内多余的热,进而达到气血平衡。以上进补方法应在专业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调补,才能达到进补的目的。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医师黄亚博表示,冬季进补并不需要拘泥于从立冬这一天开始,整个冬季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前夕,这期间都适宜进补。“顺应时令”的精髓,在于把握冬季的整体特性,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个人体质状况和生活作息等,都会影响最佳进补时机。我国幅员辽阔,北方寒冷地区可适当提前,南方温暖地区可稍作延后,关键是要在身体状况最佳的时刻开始进补。
何迎春介绍,冬令进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处于呼吸道感染、咳嗽、高热等病症急性期的患者,需严格禁止进补,以免影响病症恢复;从中医体质辨证方面来看,伴随舌苔黄腻症状的湿热体质者,表现为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等特征的痰湿体质者,此类人群因体质特性,进补可能加重体内湿邪,同样不适宜进补;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生机旺盛,在未获得专业中医师指导的情况下,均不宜盲目进补。进补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调理方案。
(王佳仪)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