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长虹凉了?2025年净利润爆增,它早不只是卖彩电的了!

还记得你家那台笨重的“长虹”彩电吗?

几十年过去,电视早就被各种超薄全面屏替代。

曾经家喻户晓的名字,似乎已渐行渐远。

然而一组数据,却让人大吃一惊。

2024年,四川长虹营收突破千亿,跻身家电行业前四。

2025年,它的势头更猛。上半年净利润就已超越三年前全年水平。

它已经悄然转身,成了覆盖特种装备、绿色能源、甚至机器人的科技公司。

长虹在全球产业变革中,走出一个硬核样本。

藏在深处的“扫地僧”

长虹的强大,起初并不明显。它的杀手锏,藏在最深处。

全球每三台冰箱,就有一台来自长虹旗下的华意。

连续12年产销量全球第一,这只是长虹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在神舟飞船上,有一个关键部件来自长虹。

就是保证数据传输万无一失的圆形连接器,是长虹华丰科技制造。

产品设计师张强在调试时,连呼吸都要放轻。

因为任何微小误差,都可能前功尽弃。

长虹华丰的实验室里,他们突破了被国外“卡脖子”的高速背板连接器技术。

如今,已经应用于AI服务器、5G通信,成为数字世界的“核心关节”。

未来的绿色动力,也刻着长虹的印记。

长虹能源的高倍率圆柱锂电池,服务于无人机、电动工具等领域。

目前年产突破5亿只。

绿色碱性电池产销规模,更是位居全球第四。

今年1月,长虹电源用在我国最新一代CR450高铁动车组样车。

这些,就是长虹的“隐形冠军”。

它们不像终端产品广为人知,却牢牢守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长虹真正的实力,在于不可或缺的硬核价值。

AI浸入长虹的各个环节

如果只说规模大,长虹算不上巨擘。

但是借助AI,长虹换上了全新的大脑和神经。

走进长虹绵阳的智能制造产业园,你会怀疑这是一个科幻世界。

没有传统工厂的工人,而是400多套智能设备构成的自动化网络。

AGV小车沿着最优路径精准配送物料,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装配。

就拿长虹的智慧显示工厂来说,这里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100%。

而行业普遍自动化率为30%,长虹的生产线人效提升了65%。

订单交付周期从过去的49天,被压缩至惊人的11天。

光库存成本就节省了近1亿元。

AI之眼为机器装上“火眼金睛”。

在精密制造中,质量检测是最大的难点之一。

过去,工人们需要借助放大镜,紧盯屏幕,疲劳之下难免误差。

现在,长虹自主研发的“5G+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套系统如同为工业机器人装上了“火眼金睛”。

它能稳定检测出0.02mm及以上尺寸的30多种缺陷,检测准确率超过99.98%。

凭借这项技术,长虹拿下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这可是国家智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

对于长虹集团,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让数据“活”起来。

几年前,长虹打造了覆盖22个制造基地、65个工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个“超级大脑”让数据变成了实时生产力。

通过以销定产的数据驱动模式,长虹的库存周转率提升3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

在内部,AI应用覆盖智能办公、经营分析、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

过去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经营报告,现在几分钟就能生成。

破局智慧

从彩电大王到科技巨擘,长虹穿越了多个经济周期。

它的转变和生存哲学,概括为三点。

第一,顺势而为,做时代的企业。

长虹的前身,是“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国营长虹机器厂。

上世纪70年代,它响应国家号召,让千家万户看上了大彩电。

新世纪,它果断向上游核心部件延伸。

AI浪潮袭来,它又全力拥抱智能化。

这种顺势,是深刻理解国家战略和产业规律后,清醒而主动的选择。

第二,把创新刻进DNA,尤其是“人才+平台”模式。

自主创新绝不是喊口号。

长虹年营收的6%以上用于产品研发,打造了2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特别是“人才+平台+机制”的创新模式。

长虹拥有1万多名创新人才,其中高层次技术人才7000人。

集团总部平台专注攻克AI底层算法等长远关键技术;而子公司创新平台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这种体系,既保证了前沿技术,又确保了市场活力。

第三,永远围着客户转。

不管技术多高大上,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长虹华意压缩机能连续12年全球第一。

一个关键原因是高层带队深入一线,倾听客户对“节能静音”的诉求。

压缩机噪音从38分贝成功降至29分贝,最终斩获国际大奖。

在to B领域,长虹电源为CR450高铁研制的AI锂离子蓄电池组,能实时管理、预警,提升了安全性和寿命。

深度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是长虹最坚实的护城河。

新征程

长虹的67年历程,是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缩影。

企业真正的转型,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从思维、技术到组织结构的全面重塑。

如今,它以硬核科技为基石、AI为引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公司。

在全球产业格局风起云涌之时,它拥抱变化,苦练内功,掌握核心技术,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曾经的“彩电大王”长虹,早已华丽转身。

它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头条深一度#

素材来源

1.《正和岛》长虹,何以成为中国制造的科技巨头?

2.《界面新闻》“彩电大王”新生,长虹凭什么成为千亿智造巨头?

3.《央广网》从困境逆袭到全球领跑:长虹三大“隐形冠军”彰显制造实力

本文作者 | 柠檬雪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科技   长虹   净利润   彩电   全球   平台   智能   大王   数据   巨擘   火眼金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