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不该误杀的两个人,他们任留其一,蜀汉都有可能一统三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易守难攻的巴蜀之地,成就了蜀汉的立国根基,却也注定了它偏安一隅的命运。

诸葛亮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北伐,试图改变这一困局,然而连年征战,反而加速了蜀汉国力的消耗,最终走向灭亡。

巴蜀时是堡垒,还是囚笼?

蜀汉政权的起点,定在了巴蜀之地,这片领域的地形不是一般的复杂,简直就是一道军事屏障。

自古以来都是兵家看重的防御宝地,有了这道屏障,蜀汉得以立足获得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这无疑是其战略上的一大优势。

然而,凡事有利有弊,这道坚固的屏障,反过来也成了难以挣脱的束缚,险峻的地势极大限制了蜀汉向外拓展的可能,也阻碍了与外界的顺畅交流。

更要命的是,与辽阔的中原和富庶的江东相比,蜀汉从根子上就底子薄,人口相对稀少,这意味着兵员和各类资源的供给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

这种建立在特定地理基础上的政权,从一开始就带着难以弥补的短板,注定了它在战略全局中多少有些被动,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面对这种先天不足的局面,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又身负托孤重任的诸葛亮,没有选择偏安,他深知,困守巴蜀无异于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打破战略上的不利态势。

为此,他展现了杰出的内政才能,稳定后方,发展生产,为北伐积蓄力量,同时他还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巧妙地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通过“七擒孟获”等手段收服人心,巩固了西南大后方。

有了相对稳固的后方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诸葛亮便开始了持续且相当激进的北伐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出兵北上,短期内确实能提振蜀汉内部的士气,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

可是,这种以弱击强的策略,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连年的征战,特别是提及的那五次大规模北伐疯狂吞噬着蜀汉本就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史载,北伐使得百姓负担沉重,田地渐荒,民生困苦,经济基础被严重削弱,根本难以支撑如此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

更令人扼腕的是,这些付出巨大的北伐行动,实际取得的战果却相当有限。非但没能扭转战略颓势,反而过度消耗了国力加剧了蜀汉的生存困境。

后世有人将其形容为“饮鸩止渴”,虽显刻薄,却也点出了北伐战略客观上加速蜀汉衰亡的一面,围绕诸葛亮北伐的利弊得失,历来争议不断这本身就说明了其策略的复杂性和沉重代价。

信任的天平与失衡的代价

战争的消耗不止于钱粮,更在于人才,蜀汉本就人才储备不足,连年北伐更是加剧了人才的凋零,到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虽有些夸张,却也反映了人才短缺的窘境。

魏延被杀,姜维独木难支,都反应出了将领匮乏的现实,这种局面,既是战略失误的恶果,也反过来制约了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在人才的使用上,诸葛亮这位被誉为“智绝”的人物,似乎也并非无可指责。

有观点认为,诸葛亮在用人上,比较倚重早期跟随刘备从荆州入川的那批人,比如庞统、马良、黄忠、魏延等,这种倾向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巴蜀本土或其他地区人才的上升空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观察角度,但具体到某些关键人物的任用上,确实引发了深远的影响,马谡的例子尤为典型。

马谡此人才气过人,熟读兵法,对战略颇有见解,因此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然而,也正是这份超乎寻常的信任,导致了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性失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马谡担当此重任,结果却是灾难性的,事后,甚至有分析认为,诸葛亮或许本就没指望马谡能取胜,只是想让他拖延时间,马谡成了达成某种策略目标的牺牲品。

不论真相如何,诸葛亮最终为了维护军纪、平息内部不满,挥泪斩了马谡,这一决定,不仅让蜀汉痛失一位有潜力的人才,也成为诸葛亮个人决策生涯中难以抹去的遗憾,暴露了他在识人用人上的失误。

刘封的命运

马谡的悲剧并非孤例,另一位青年才俊刘封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且与诸葛亮的决策脱不开干系,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并非嫡系这本身就让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有些微妙。

刘备本人对这位勇武的养子,内心深处就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同时,蜀汉阵营里,也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刘封势力的壮大。

刘封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史书都说他武艺出众,颇有胆略和谋略,在协助刘备夺取益州的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据说在汉中之战时,他曾在阵前挑战,曹军竟无人敢应,可见其勇。

然而,他人生最大的污点,也是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关键一步,是在关羽兵败麦城之际。

当时镇守上庸的刘封,以“刚占领地方,人心不稳,不宜贸然出兵”为由,拒绝了关羽的求援,这个决策,从纯粹军事角度看,或许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在政治和道义上,却是个致命的错误。

关羽的败亡,让刘备痛彻心扉,也为那些原本就对刘封心存顾虑的人提供了口实。

此时,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点明刘封刚猛难制将来恐怕会威胁到太子刘禅的地位,这番话无疑击中了刘备内心最敏感的区域。

最终刘封被赐死,虽然是刘备的决定,但诸葛亮等人的态度显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考虑到诸葛亮身负辅佐刘禅、兴复汉室的重任,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下,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许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客观上,蜀汉又损失了一位有能力的将领。

刘封与马谡这两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将星先后陨落,象征着蜀汉人才储备的加速流失,同时也预示着这个政权不可避免的衰落。

据说诸葛亮在生命弥留之际,曾感叹,如果有些人没有被错杀,北伐或许还有成功的希望,这声叹息,饱含了多少无奈与遗憾?

信源:《三国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蜀汉   汉室   养子   人心   屏障   重任   政权   消耗   战略   人才   历史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