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赛季,有球迷一直关注着此前转会或外租的那些出自国安青训的球员。每个比赛日在网络上总会出现:“还能买回来吗”、“有回购条款吗”、“是租借还是转会”等一些声音。
上轮中甲联赛重庆铜梁龙对阵陕西长安联合的比赛,受到了不少国安球迷的关注,只因为这是一场“国安青训德比”的比赛,双方有多名球员都出自国安青训。
这里并不是想说那些球员的表现,而是透过球迷的那些声音,以及通过这场“国安青训德比”,忽然让我想起了早年间国安俱乐部说过的一句狠话,“走了就别再回来”。
看球久一点儿的老球迷可能体会更深,甲A时代如果一名球员为了薪水要从国安转会,之后再想回来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大连万达和前卫寰岛,国安待遇方面的确没有太大竞争力,包括之后进入中超时代也同样。甲A时代能吸引球员来国安的无非是户口等一些薪水条件之外的因素,中超之后除了户口,国安相对稳定的平台与支持留洋的开放态度,成为吸引球员加盟的重要因素。
的确,以前很多球员在离开国安后,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再回到国安。比如九十年代辉煌时期的那些球员,姜滨、高峰、曹限东、邓乐军、谢峰、高洪波等;之后像耶利奇、黄博文、杨昊、李提香等这些球员也没能出走后再回国安。
当然,历史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一些“吃回头草”的成功案例。如卡西亚诺、邵佳一、小马丁、克里梅茨、于洋、张呈栋。
对于以前“走了就别再回来”的那些球员,球迷更多会为他们的离开感到遗憾与惋惜,毕竟很多球员的能力与才华是被认可的。
那个时期,国安虽然会有不断出走的明星球员,但徐云龙、杨璞、陶伟、张稀哲等人的先后崛起,让大家感觉到未来是有希望的。
而今,特别是在金元足球时代后,“走了就别再回来”,这句话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淡忘或消失。
职业联赛的市场化程度提升,球员的流动愈发频繁,忠诚不再是强制要求,而是一种稀缺品。俱乐部自身也从“情怀治队”走向“理性运营”。球队需要引援、需要换血,也需要面对现实。
如果之前说“走了就别再回来”,是俱乐部对球员为薪水离开感到不满,球迷因为球员有能力与才华没留住,而感到遗憾并产生失落感。
现在这几年,很多球员转会出走肯定不再是为薪水,而是为“生存”,为了能踢上球,而球迷为球员遗憾的那种感觉也不再强烈,甚至不会有失落感。
从巴顿转会天津,再到梁少文、阮奇龙、闫雨、陈彦朴、段德智、和晓强、史钰铖等这些国安青训球员逐一转会或被外租。多数球迷,特别是老球迷对此可能看得更理性、更透彻,心态更平和。
客观地说,这些球员从能力上确实与当年那些老国安球员和徐云龙、杨璞、陶伟那拨人,甚至是黄博文、杨昊那几批球员都有不小差距。说白了,现在很多球员的特点都不太鲜明,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样儿。
所以,大多球迷们也只是抱怨此前为什么不多给他们机会而已,但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有多么遗憾惋惜,多么失落。
“走了就别再回来”,这句话在当下已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还是那句话,中超联赛本身就倚重外援,而国安又要争做中超第一集团的球队,这对年轻球员来说确实不是一个适合锻炼或练级的平台。
年轻球员在国安真的没机会吗?肯定不是!韦世豪与张玉宁刚加入国安时,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并显示出了高人一等的能力。
不过,即便是张玉宁如今都要面临竞争压力,保证不了自己的主力位置,青训那几位要留在队里只会更难。
球队从来不怕哪位人才离开,而是怕没有新的人才顶上来。
老国安球员那批球员离开后,徐云龙、杨璞、邵佳一、陶伟、张稀哲能顶上来;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这几年没有所谓的人才离开,只有超级外援的离开,而能顶上来的人才,恐怕也只有李明划拉来的“97国青”这一代。
今非昔比,“走了就别再回来”,这句话曾经是国安骨子里的傲气,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但在今天,它或许更像是一种已经逐渐淡去的情绪记忆。
如今的球员出走,不再意味着“背叛”,而更多是“求生”;而球迷的心态,也早已从“失落”变为“祝福”。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