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即使再穷也没人娶宫女,为何?换做是你也不愿意


紫禁城的黎明总是来得特别早。

天还没亮透,储秀宫的台阶上就响起细碎的脚步声。小宫女春桃端着铜盆的手直打颤,盆里的热水溅出来烫红了手背,却不敢吭声,要是吵醒了正在梳头的珍嫔,少不得又是一顿藤条。

这是光绪二十三年某个冬晨的日常,被《宫女谈往录》的作者裕容龄记录在回忆录里:"我们寅时(凌晨三点)就得起身,主子睡觉时得跪在脚踏板上值夜,连打盹都要挨板子。"

清朝选宫女讲究"上三旗包衣",听着体面,实则是把穷人家的闺女往火坑里推。

内务府每年腊月挨家挨户"挑人",十三四岁的姑娘排着队让太监捏脸摸骨。

康熙三十九年冬,有户人家把病歪歪的女儿塞进选秀队伍,结果冻死在神武门外。这事惊动了康熙帝,特地下旨"应选秀女多系贫寒之家,尔等带至和暖处所,赏给热汤饭"。

可皇帝的好心肠挡不住底下人使坏,送进宫的姑娘十个有九个活不过五年。

在宫里,她们得了个文雅的名字叫"使女",干的却是最腌臜的活计。洗马桶要洗得能照见人影,倒夜香要倒得悄无声息。储秀宫的老嬷嬷有句口头禅:"在主子跟前当差,得把自己当物件。"这话不假,光绪年间有个宫女给慈禧梳头时掉了根白发,当场被拖到慎刑司打断了腿。

更惨的是那些被"对食"的,跟太监搭伙过日子,白天伺候主子,晚上还得给假丈夫端洗脚水。

二十五岁的"老姑娘"

好不容易熬到二十五岁能出宫,这群姑娘却发现自己成了烫手山芋。

您要穿越回光绪年间的北京胡同,准能看见这样一幕:几个穿着褪色宫装的女子缩在墙角,面前摆着绣了一半的帕子。路过的婆子们指指点点:"瞧见没?这都是宫里放出来的老姑娘,比我家那口子还大三岁!"

这话说得刻薄,却道尽实情。

清朝民间讲究"十五及笄,十六出阁",寻常人家闺女二十岁还没嫁就要被说闲话。可宫女们二十五岁放出宫,放在今天也就是研究生毕业的年纪,搁当时却已经是"昨日黄花"。

更扎心的是,她们在宫里学的规矩到了民间全成了笑话,不会生火做饭,不懂市价行情,连买个菜都能被菜贩子坑。

最要命的是身子都熬坏了。太医院从来不给宫女看病,有个头疼脑热全靠硬扛。

有位叫秋月的宫女在自述里写道:"每月信期腹痛如绞,只能抓把香灰就着冷水吞。"

日子久了,十之八九落下"血郁"的毛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内分泌严重失调。老中医把脉直摇头:"这身子骨,生养怕是难了。" 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光是这条就够判她们"死刑"。

与社会脱节的"活古董"

您要是去过故宫的珍妃井,准听导游讲过"对食"的故事。说的是光绪年间,珍妃的贴身宫女跟御膳房太监结了对食,结果被慈禧发现,活活填了井。

这事真假难辨,却道出个残酷现实,宫女们在深宫浸淫多年,早被烙上了洗不掉的印记。

先说这说话做事的气派。在宫里见天儿伺候主子,出宫了也改不了拿腔拿调。

有户人家想娶个宫女撑门面,结果新媳妇过门头天就闹了笑话,看见婆婆要行蹲安礼,吃饭要等全家动筷才敢夹菜。

邻居们挤在墙根下看热闹:"真当自己还是娘娘跟前的红人呢?"

再说这"职业病"。储秀宫的老宫女出宫后,见着穿黄衣裳的就膝盖发软。

有位在王府井开绣庄的,有回瞧见客人带着黄帕子,扑通就跪下了,把人家洋人传教士吓得直画十字。

更离谱的是睡觉习惯,在宫里值夜养成的毛病,稍微有点动静就惊醒,搞得丈夫夜夜睡书房。

说不清道不明的宫闱秘事

前门大街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最爱讲宫闱秘闻。

有段子说得活灵活现:"您知道为啥没人敢娶宫女?保不齐就是万岁爷用过的旧鞋!"这话虽是编排,却戳中了老百姓的忌讳。

其实清朝皇帝临幸宫女都要记档,但架不住人言可畏。

光绪年间有桩官司,某宫女嫁人后被婆家发现手臂上有守宫砂,本以为是贞洁证明,结果街坊四邻嚼舌根:"在宫里那么些年还是姑娘身,怕不是有什么隐疾吧?" 更冤的是那些清清白白的姑娘,只因在主子跟前伺候过,就被怀疑知道太多皇家秘事。

有户商人本想娶个宫女攀关系,结果洞房夜新娘说梦话喊"老佛爷吉祥",吓得他连夜写了休书。

最要命的是跟太监的那些牵扯。虽说"对食"在宫里不算稀罕事,可到了民间就成了伤风败俗。

通州有老光棍娶了退役宫女,洞房夜发现新娘肚皮上有烫伤的疤,追问才知道是早年和太监"对食"时被烟袋锅烫的。这事传开后,十里八乡再没人敢要宫里出来的姑娘。

高不成低不就

您要是看过《大宅门》,准记得香秀从丫鬟翻身当太太的桥段。

可那毕竟是戏文,现实中的宫女出宫,多是"小姐身子丫鬟命"。镶黄旗出身的宫女云姑,出宫后相看过七八户人家:穷的嫌人家寒酸,富的嫌她摆谱,最后四十岁上头嫁了个棺材铺老板当续弦。

这些姑娘在宫里见的都是金碗玉箸,出了宫却要跟着丈夫啃窝头。

有户人家贪宫女嫁妆丰厚,娶回来发现除了几件旧宫装,最值钱的竟是包了金的马桶刷子。

新媳妇不会生火做饭,天天拿宫里带的胭脂膏子换烧饼,没半年就把家底败光了。

最惨的是那些心气高的。

同治年间有个叫翠喜的宫女,出宫后非要嫁读书人,结果被人贩子骗去八大胡同。

等官府端了窑子救出来时,她嘴里还念叨:"我可是伺候过慈安太后的..." 这事被记在《清稗类钞》里,成了街头巷尾的笑谈。

时代裂痕里的牺牲品

站在景山顶上望故宫,红墙黄瓦依旧,可谁还记得那些在夹缝里求生的女子?她们中最幸运的,也不过像末代宫女张玉春那样,解放后在北京四合院里安度晚年。

记者去采访时,老人正对着电视机里的清宫剧发笑:"演得忒假!真要按宫里规矩,这些丫头片子早被打死了。"

如今故宫展览馆里还留着宫女的绣花鞋,三寸金莲上缀着明珠,鞋底却磨得只剩层布。导游总爱拿这当噱头:"瞧瞧,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吃人证据!" 可那些真实存在过的血泪人生,早随着最后一茬宫女的离世,化作了故纸堆里的只言片语。

说到底,不是没人愿意娶宫女,而是那个吃人的世道,早把她们活成了"人嫌狗不理"的怪物。

就像老北京传的顺口溜:"宫女宫女,宫里是主,宫外是鼠。" 这话听着刻薄,却道尽了时代裂痕里,这群女子无处安放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宫女   清朝   光绪   故宫   帕子   主子   太监   年间   这话   姑娘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