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被美军打,也要将800架战机深埋沙漠,如今才知萨达姆高明

萨达姆,一个公认的独裁者,手上沾满了血,怎么就“高明”了?

今天,咱回看下二十多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伊拉克战争,聊聊当时一个不被人理解,甚至被群嘲的军事决策。

2003年初,巴格达上空战云密布。全世界都知道,美军要动手了。那时候的伊拉克,被制裁了十几年,国力早就空了,军队装备也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而另一边,是武装到牙齿、刚刚打完阿富汗战争、携“反恐”之威的超级大国。

这场仗怎么打?是个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硬碰硬等于拿鸡蛋碰石头。尤其是空军,差距大到令人绝望。

咱们先看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那简直就是一场单方面的空中屠杀。美军的F-15、F-16,还有科幻片里出来的F-117隐形战斗机,配合电子战飞机和预警机,组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空中打击体系。伊拉克空军最先进的米格-29,在美军的电子干扰下一开机就是个瞎子,雷达屏幕上全是雪花。42天的战争,伊拉克空军起飞迎战的飞机,下场基本都是被当成靶子打。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37:0!

萨达姆是个狠人,但他不傻。 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教训,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深刻。他亲眼看着自己花重金打造的空军,如何在短短几天内灰飞烟灭。所以,到了2003年,当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再一次呼啸而来时,萨达姆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军事观察家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不抵抗,全埋了!

他下令,将空军几乎所有的家当,包括当时在中东也算得上是宝贝的米格-25“狐蝠”高速截击机、苏-25攻击机,甚至还有一些法制的幻影F1,总数近800架(这个数字有争议,但规模巨大是肯定的),全部进行“战术隐藏”。

怎么藏?不是简单地开进机库。而是拆掉机翼、尾翼,用塑料布和防腐材料层层包裹,然后像埋宝藏一样,在空军基地附近的沙漠里挖个大坑,深埋进去,再用黄沙覆盖,做好伪装。 这工程量,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哪是打仗,简直就是一场国家级的“藏私房钱”行动。

当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嘲笑,说萨达姆被吓破了胆,伊拉克空军不战而降,是懦夫行为。但今天,我们再回头看,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一种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生存逻辑。

咱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萨达姆,你手里的牌是啥?

一堆保养不善、缺零件、飞起来都费劲的老旧战机。飞行员十几年没正经训练,飞行小时数严重不足。而你的对手,是能实现“发现即摧毁”的全球最强空中力量。

把这些飞机派上天,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可能是在被击落前,象征性地发射几枚导弹,给美军的雷达屏幕增加几个亮点。然后呢?飞行员牺牲,飞机变成一堆废铁。除了能满足一点点民族情绪的宣泄,没有任何军事价值。 这不是勇敢,这是愚蠢。

所以他的算盘打得很清楚。他知道这场正面战争必败无疑,但他赌的是“战后”。他的核心思路是:政权可以暂时被颠覆,但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必须留下火种。

他预判,美军地面部队会很快占领巴格达,但不可能永久驻扎在伊拉克。只要美军一撤,他就能卷土重来。到那时候,这些从沙漠里挖出来的飞机,就是他重掌大权、稳定局势最重要的资本。这批飞机虽然老旧,但对付国内的反对派,或者在没有外部强敌干预的情况下,维持区域性的空中威慑,是绰绰有余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作战思维,打不过你,我就跟你耗。 我不跟你决战,我跟你比谁活得长。我用空间换时间,用埋藏换生存。这背后,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极致的实用主义。他放弃了所谓“军人的荣誉”,选择了最有利于保存实力的方案。

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并非孤例。二战时,苏联面对德军闪电战,不也是把整个工业体系,成千上万的工厂设备,从中西部一路拆解,搬到乌拉尔山以东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萨达姆的“飞机入土”,和苏联的“工厂东迁”,在战略逻辑上,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萨达姆的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他千算万算,没算到两件事:

第一,他没想到自己的政权会倒得那么快,那么彻底。美军不仅推翻了他的雕像,还把他从地洞里活捉了出来,最终送上了绞刑架。他自己都成了“过去式”,那些为他“东山再起”准备的飞机,自然也就成了无主之物。

第二,他低估了美军的“掘地三尺”的能力。战争结束后,美军通过情报和高科技探测设备,在巴格达西边的阿尔塔卡杜姆等多个空军基地,真的把这些埋藏的飞机一架架给挖了出来。

当一架架机身完整、只是蒙着厚厚沙尘的米格-25、苏-25重见天日时,在场的美国大兵都惊呆了。他们本以为会在空战中摧毁这些对手,没想到是以这种考古的方式“缴获”的。其中一些飞机,比如一架米格-25,甚至被运回了美国本土的空军博物馆,成了一个略带黑色幽默的展品。

萨达姆的计划,因为他个人的覆灭而彻底失败。但这能证明他当初的决策是错的吗?

我看未必。恰恰相反,这个决策的“高明”之处,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得越来越清楚。

咱们看看现在的中东,看看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从叙利亚到也门,再到如今依然暗流涌动的地区局势。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独立的国防能力,尤其是制空权,就彻底沦为了大国博弈的棋盘。

萨达姆倒台后的伊拉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国家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教派冲突和恐怖主义泥潭。当年不可一世的“伊斯兰国”最猖獗的时候,伊拉克政府军被打得节节败退,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力量。那时候,他们多么渴望能有哪怕几十架苏-25这样的强击机,来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掩护。

后来,伊拉克重建空军,靠的是什么?是花大价钱从美国购买的F-16战斗机。听起来很先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武器的采购、后勤、维护、弹药,甚至飞行员的培训,全部都要依赖美国。 华盛顿今天心情好,给你点零件;明天不高兴了,随时可以给你断供。这样的国防,谈何主权独立?

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点,看看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乌克兰空军在战争初期,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俄罗斯空天军,采取了和萨达姆类似的策略:坚决避战,化整为零,极限生存。 他们将战机频繁转移到高速公路、备用机场,藏于民间,就是不跟俄军打大规模的空战。结果呢?乌克兰空军至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成功地拖住了俄罗斯,使其无法完全掌握制空权。这不就是萨达姆“埋飞机”思路的2.0升级版吗?

从这个角度看,萨达姆当年的决策,不仅不是懦弱,反而充满了对弱国生存法则的深刻洞察。他懂得,对于一个中小国家而言,军事资产的价值,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它本身的存在。只要这些飞机还在,伊拉克就保留了最后一丝独立的资本和谈判的筹码。

萨达姆在位期间,对内高压统治,对外穷兵黩武,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入侵科威特,挑战国际秩序,最终把伊拉克带入了深渊,这是他的罪责,历史早有公论。

但是,在他军事生涯的最后时刻,面对无法战胜的敌人,他选择将800架战机深埋沙漠,这个决策本身,剥离掉他个人的命运结局来看,无疑是现实和明智的。它体现了一个赌徒在输光所有筹码前,为自己保留下的最后一点翻本的希望。

这份“高明”,是一种绝境下的清醒,是一种抛弃了所有虚荣和面子后的纯粹理性。他清楚地知道,国家的未来,比他个人的“脸面”更重要。虽然他所设想的未来,依然是围绕他个人独裁的,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个军事决策在当时环境下的合理性。

如今,距离那场地洞里的抓捕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中东的格局早已物是人非。伊拉克依旧在艰难地寻求稳定和发展,曾经的“雄狮”早已风光不再。而那些曾被深埋在黄沙之下的战机,大部分已经腐朽,或被当作战利品瓜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战机   美军   沙漠   高明   伊拉克   空军   飞机   巴格达   米格   美国   海湾战争   中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