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夏天本该是人体循环系统相对放松的时候,但现实数据却一遍遍推翻这个认知。
每年6月到8月,急性心梗病例不降反升,急诊病房里躺着的患者越来越年轻,发病时间也越来越集中在高温、高湿、高压的天气段。
有人说是热导致血管扩张,心脏受不了,也有人觉得是出汗多电解质紊乱。
但如果只用这些理由解释夏季心梗高发,未免太轻巧了。
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季节引发了一系列“看不见的失衡”,它们并不猛烈,但持续消耗着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心梗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血液不能流通,心肌细胞缺血坏死。
这种阻塞大多数不是慢慢堵上的,而是在某一个临界状态下突然形成血栓,导致动脉完全闭塞。高温环境会引发多重代谢反应,加速这个过程。
最直接的,是血液浓缩和血粘度升高。当人大量出汗而补水匮乏时,血浆容量便会下降,血液亦会变得黏稠。
血流速度减缓,血小板聚集加速,此二者正是血栓形成的温床。
温度上升同时影响着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张力增加,这些变化并不容易被感知,但在本身就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人群中,却是致命信号。
心脏此时的耗氧量大幅上升,而供氧能力却下降,形成供需矛盾。
若在此期间有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睡眠障碍等诱因,心肌耗氧进一步上升,就会推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电解质紊乱是另一个被低估的风险因素。高温天出汗多,钠、钾、钙、镁等关键离子随之大量流失。
尤其是钾离子的丢失,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影响明显。
低钾状态会引发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甚至心室颤动,这正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生理通道。
而一项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的多中心观察研究指出,在夏季高温下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其血清钾水平普遍低于3.5mmol/L,说明这种离子波动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的隐性危险。
但真正加速心梗爆发的,其实是生活节律的紊乱。夏天白昼延长,睡眠时间普遍压缩,晚睡晚起成为常态。
昼夜节律失调,会影响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恰好参与调节心率、血压、血管张力等关键环节。
睡眠不足还会使皮质醇升高,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导致内分泌与循环系统被双重激活。
这种状态下,心脏不容易得到夜间恢复,反而在早晨处于更高应激水平。
欧美多项队列研究均表明,清晨6点至10点为全天心梗高发时段,这与交感神经再度活跃、血压急剧上升密切关联。
而夏季睡眠不足加剧了这种“晨间冲击”。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那就是心理负荷。
很多人觉得夏天是放松的季节,实际上,酷热、烦躁、情绪易怒,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持续压迫。
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
2022年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研究发现,高温环境下焦虑评分上升与心电图异常出现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
特别是在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中,这种情绪与生理的联动效应尤其突出。
那么,为何每年到了“初伏”前后,心梗发作频率突然加剧?这跟季节切换引发的“生理脱节”密切相关。
初伏是传统节气意义上的湿热最重时段,气温、湿度、气压三项同时变化,人体调节能力容易被拖垮。
此时气压普遍较低,氧分压随之下降,血液携氧能力也降低。
对于有心肌缺血情况的人群而言,这无异于在原本供氧不足的状况下再一次削减供氧能力。
同时,气温上升导致饮食量下降,电解质摄入不足,进一步增加代谢紊乱可能。
初伏不是简单“更热一点”,而是热与湿的叠加压制人体调节中枢,诱发突发事件的时段。
预防夏季心梗,不是靠空调、喝水那么简单。首先,补水必须有节律、有质量。
很多人一口气喝大量凉水,结果反而刺激交感神经收缩血管,加重心脏负担。
正确的做法,是少量多次,常温饮水为主,每小时摄入200~300ml,全天保证水分充足但不暴增。
同时要注意电解质补充,尤其是钾和镁,可以通过西瓜、香蕉、番茄、绿叶菜等食物获得,必要时可选择低糖运动饮料,但需避免钠摄入过量。
其次,睡眠管理不能妥协。即便白天炎热难熬,也要保证夜间充足睡眠,避免昼夜颠倒。
褪黑素的自然分泌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建议在傍晚提前关闭强光设备,营造睡眠节律。
同时避免睡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扰乱深度睡眠。
第三是保持血压和血糖稳定。夏季不少人因为出汗、饮食减少,误以为可以停药或减少剂量,结果诱发波动。
任何擅自减药行为都可能在血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下推向风险点。
特别是使用硝酸酯类或β受体阻滞剂的心血管患者,更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不可随意变更用药方案。
第四,是控制情绪反应。高温不等于情绪失控,每一次愤怒、焦虑背后都可能是一次应激性心律波动。
建议高温天气减少争执、避免高强度脑力劳动,必要时可借助呼吸训练、冥想、轻度运动降低交感激活水平。
多项研究显示,腹式呼吸配合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可有效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提高心脏自主调节能力,对预防心梗有明确益处。
说到底,心梗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多个变量积累后的突然爆发。
夏季环境的复杂性,会加速这些变量叠加。
不规律饮食、电解质流失、血管收缩、炎症激活、自主神经紊乱,每一个都不够致命,但合在一起,就是心梗的触发机制。
而真正有效的预防,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细致掌握,是在细节中提前拆掉那些看不见的“导火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海波.名医教你如何预防心梗?[J].家庭服务,2016,(10):60.
更新时间:2025-07-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