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纳米机器人是指体积在纳米级别(1-100纳米)的微型机器人,其研制属于分子仿生学的范畴。这一概念最早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提出,他在《微观世界有无垠的空间》的演讲中首次构想了分子大小的微型机器,认为人类可以在底层空间构建物质。费曼的设想为纳米机器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核心在于通过分子自组装实现纳米级操作。
从技术分类看,纳米机器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积为纳米级的实体机器人,另一类是用于纳米级操作的装置(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受限于技术水平,真正意义上的纳米级可控机器人尚未实现,但用于纳米操作的装置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
全球纳米机器人研究进展
在医学领域,纳米机器人展现出革命性潜力。2022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团队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该机器人通过特异性DNA适配体功能化,可精准定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在乳腺癌、黑色素瘤等模型中验证了凝血酶诱导栓塞的疗效。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装载凝血酶,在肿瘤位点释放药物,激活凝血功能,诱导肿瘤血管栓塞和组织坏死。
2025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埃默里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款基于可重构DNA折纸阵列的新型自主纳米机器人。该纳米机器人可被预编程,并能将能量以分子应变形式存储在DNA结构中,实现无需外部供能的自主运行。
该纳米机器人的核心是互联的双态DNA单元网络,每个连接点可独立编程为特定功能模块,类似硬件,而通过序列设计实现的信号传递、能量存储则为软件层。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DNA折纸系统仅能实现双态运行的局限,支持多状态硬件扩展,实现复杂逻辑运算。该纳米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医疗诊断等实际应用发挥作用。

在工业领域,纳米机器人正推动制造精度革命。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周峰团队研发的三维DNA工业纳米机器人,通过可折叠支架结构和多重响应控制,实现了纳米零件的精准焊接与自我复制。该机器人大小约100纳米,可利用温度和紫外线操控纳米零件,制造出具有光学特性的手性纳米材料,未来在蛋白质、磷脂膜等生物材料制备中潜力巨大。

DNA工业纳米机器人用于手性纳米材料的组装制备
环境领域同样受益。纳米机器人可用于水体净化、污染物降解及土壤监测。例如,通过部署携带传感器的纳米机器人,可实时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化学污染物,为环境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我国纳米机器人的研究突破
2021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联合上海交大,利用蜘蛛丝蛋白研制出纳米机器人,实现了14纳米加工精度。该技术通过基因重组蜘蛛丝蛋白光刻胶,将3D打印精度从百纳米级提升至14纳米,逼近天然丝蛋白分子尺寸的极限。蜘蛛丝蛋白具有高强度、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可降解且不会对人体造成负担。研发团队将纳米机器人设计为“小鱼”形象,以葡萄糖为生物燃料,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定向移动,未来可用于药物精准递送和体内巡逻。
2023年,武汉理工大学官建国团队研发的磁驱溶栓纳米机器人,实现了无需外科手术的4小时内精准溶解血栓。该机器人由超顺磁纳米粒子构成,表面修饰类肝素分子刷,赋予其高分散性和抗凝血能力。通过交变磁场作用,粒子可逆组装成棒状集群,沿血管导航至血栓部位,协同机械力与溶栓药物(如t-PA)高效分解纤维蛋白网络。动物实验显示,该技术未引发显著器官损伤或炎症反应,溶血率低于5%,突破了传统溶栓药物易致出血的局限。
我国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速纳米机器人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例如,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团队的研究成果,通过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10年长期使用权,成立了科技创新企业,推动纳米机器人的量产和质控研究。目前,该团队正准备将可注射治病纳米机器人推向临床应用,这类机器人仅细胞大小的1/100,可在体外组装后注射到体内,主动找到肿瘤病灶进行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降解排出体外。
产业化布局方面,2020年,国内首家医学智能纳米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公司——君全智药成立,标志着我国纳米机器人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该公司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史权威担任总经理,聂广军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已建立DNA纳米技术生产工艺开发与质量研究功能的实验室,并完成多种2D、3D DNA纳米结构的批量制备工艺开发。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纳米机器人仍面临效率、成本和生物安全性等挑战。例如,DNA纳米机器人的组装效率约30-50%,单体制备成本超万元/毫克,且体内代谢路径不明确。此外,医疗合规壁垒(如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周期长达3-5年)和技术迭代风险也是产业化必须克服的障碍。
未来,纳米机器人将向多学科融合与智能化升级方向发展。通过深度学习路径规划算法,手术机器人的操作误差可从微米级降至纳米级,临床成功率提升至98%。新材料如石墨烯的应用,将推动微纳机器人向自主决策升级。同时,AI与纳米机器人的融合,可实现个性化治疗模型和癌症早筛预防。
结语
从理查德·费曼的构想到DNA纳米机器人的精准医疗,从磁驱溶栓技术的临床突破到蜘蛛丝蛋白光刻工艺的创新,纳米机器人不断突破。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控制理论的协同发展,纳米机器人有望在个性化医疗、精准制造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