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全年关停2.11万所幼儿园”的话题冲上了热搜,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33万所,而2023年为27.44万所,一年之间减少了2.11万所。
其实,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减少并非新鲜事,这已经是自2022年以来幼儿园数量连续第3年减少。但是,这次幼儿园减少的数量较2022年的0.56万所与2023年的1.48万所又有明显提高,照这个速度下去,幼儿园的数量较2021年高峰时期的29.5万所出现“腰斩”,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毕竟我们当前的新生人口数量已经较2016年近乎腰斩,孩子都少了那么多,幼儿园数量的减少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当然,除幼儿园数量不断减少外,小学的生源似乎也在受到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影响。
根据新闻报道,上海浦东新区三桥小学仅有5个班级22名学生,却配备了23名专职教师,师生比为1.0。
当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批又一批在变少,这种趋势正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逐渐向小学、中学乃至高等教育传导,学龄人口的持续萎缩,也将导致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对于学校的经营带来不小的冲击。
那么,面对这样的少子化趋势,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警惕部分“高学区价值溢价”的房子。随着集团化办学的逐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分流,加之国家前阵子发布的《住房租赁条例》中第五条对于“租购同权”的强化,似乎都是对学区房的“不利因素”。
因此,对于一些想要投资学区房来实现财富跃迁的朋友,我建议还是要多加谨慎。
其次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即社会少子化趋势下的养老金压力——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叠加,使得我们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为“现收现付制”,即依赖当期劳动人口的缴费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在少子化和老龄化叠加的社会趋势下,劳动人口不断减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这势必会导致我们社保养老基金的收支出现进一步的不均衡。
想象一下,今天幼龄人口的减少,势必会蔓延至20年后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减少,到时连交社保养老金的人都变少了,我们还如何能去指望这个“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体系给我们派发充足的养老金,让我们能够过上体面、有尊严的养老生活?
所以,提前为自己做好养老储备,用自己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来做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应该是我们这面对“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最为严重的一代人最终的出路了。
或者说,除了我们自己,已经没有其他人可以真正帮助到老去后的我们自己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我的这个观点呢?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