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任梁、于朦胧相继离世,程青松都被牵扯其中,评论区已被攻陷

|啾啾鹿鸣

编辑 |月亮湾探险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于朦胧的骤然离世让娱乐圈再度陷入迷雾。然而当一份疑点重重的工作室声明试图平息风波时,万能的网友却化身“侦探”,仅凭一张模糊现场照,就将“嫌疑人”锁定为导演程青松。

更骇人听闻的是,这位导演的名字,竟与多年前乔任梁的离奇死亡案诡异重合。究竟是巧合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程青松的急切澄清反而让他深陷泥潭。

一份奇怪的声明

对于青年演员于朦胧的骤然离世,公众的情绪就像一团被点燃的干草。这位37岁的演员,在大众眼中是个腼腆又阳光的大男孩,据说养着两条狗,和父母关系亲近,生活看起来平静而美好。

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曾有三年时间被公司雪藏,直到近期才重新出发,还有新剧等待与观众见面。这样一个热爱生活、事业正待回暖的人,却以坠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消息传出后许多人无法接受。

而看他近期的状态,身形暴瘦得厉害,这与他阳光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关于他生前的传闻也再次被翻出,比如他被雪藏的原因,据说是拒绝了某位投资人。种种信息碎片让这起悲剧充满了迷雾。

事件发生后众多圈内好友纷纷发文悼念,其中甚至包括许久没有公开露面的演员。但这些悼念未能平息公众的疑问,反而因为一份声明将疑云推向了更高处。发布声明的并非大家等待的警方官方账号,而是于朦胧的工作室。

这份声明的核心内容是,经过警方工作已经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嫌疑。然而正是这份力求平息风波的声明成为了风波的起点。

“警方工作”这四个字,在一些网友看来分量远不如“警方证实”来得有公信力。更关键的是速度,事件发生在凌晨6点多,上午十一点左右就有狗仔爆料称已经排除了他杀。短短四个小时的调查时间,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自称是法医专业的网友下场科普,指出要彻底排除他杀,整个流程走下来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这种专业视角的介入让公众对调查程序的“合理性”产生了巨大动摇。声明没能成为定心丸,反而成了浇在火上的油。

而且,一个事业回升、热爱生活的人,为何会突然走向绝路?最初流传的“抑郁”说法,与他留给公众的印象格格不入,就算是自杀为什么会选择朋友家?口袋里的劳力士手表又是怎么回事?当官方信息模糊不清,情况又充满矛盾时,公众的怀疑便开始野蛮生长。

疑点重重

在信息真空中,网友们化身“数字侦探”,开始了一场“网络查案”。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事发当晚的在场人员身上。据传当晚于朦胧正和五位朋友聚餐,一共六个人。

然而事发后这五位朋友集体选择了沉默,没有一人公开发声,这让外界感觉“必有隐情”。一张流传出的现场照片成了突破口。照片中,楼下站着一黑一白两个身影,黑衣男子站着,似乎在拉着并安慰坐着的白衣男子。

很快万能的网友们就通过模糊的侧脸和身形,将矛头指向了两个人。站着的黑衣男子,被指认是导演程青松。而坐着的白衣男子,则被认为是编剧极光光。一场针对具体个人的“证据”构建开始了。

网友们翻出极光光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照,认为其发型、穿着都与现场的白衣男子高度吻合。更令人惊叹的是对空间的锁定。有网友发现极光光一张自拍的背景中,窗户的格局与事发小区的窗户样式极为相似。

另一张他家中的照片显示,背景里有纸箱和未拆封的椅子,看起来像是刚刚装修或搬入的状态。于是一个大胆的推测形成——聚会地点很可能就是极光光的家。

随着“嫌疑人”被锁定,一场舆论审判拉开序幕。被卷入风暴中心的程青松和极光光,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却殊途同归都没能逃离漩涡。

程青松选择了激烈辩护。他连夜发文澄清,称自己根本不认识于朦胧。为了证明自己不在场,他晒出了当晚与演员田海蓉共进晚餐的聊天记录。

时间显示在晚上六点四十左右。他还晒出看秀的照片,力证自己近几年的发色一直是红色,而照片中的男子是黑发。

为了表明态度,他凌晨四点就去报了警,并直接关闭了评论区。然而他的每一份“证据”,都迅速遭到了网友的“反侦察”。

有人翻出他三个月前,也就是六月份的一张聚会照,照片里的他就是黑发、戴着黑框眼镜。还有人放大他最近的红发照片,指出其鬓角仍是黑色,质疑他是事后才染的发。

那份关键的聊天记录也被指有P图嫌疑。网友列出的理由包括:“六点半”这个时间点被刻意强调、时间格式里的冒号位置不一致,以及两分钟的错差微信上应该不会显示两次时间。

程青松的每一次辩解,都像是递给了对方一把新的锤子,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被动。另一边编剧极光光选择了沉默。他没有做任何回应,只是默默删除了包括那张有背景照在内的相关微博,并关闭了评论区。

这种回避的姿态,在汹涌的舆论场中,被直接解读为“心虚”和“默认”。他的评论区彻底沦陷,甚至有人直接称他为“凶手”。

一个激烈反驳,一个沉默不语,两人都被牢牢钉在了舆论的审判席上。在“有罪推定”的强大预设面前,无论做什么,似乎都是错的。

这场舆论风暴之所以如此猛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勾起了人们对另一起旧案的回忆——乔任梁事件。

历史的诡异重演

许多网友发现,于朦胧的悲剧与多年前乔任梁的离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外形俊美、被认为是“钢铁大直男”的年轻艺人。

两人的离世都疑点重重,但官方都迅速给出了排除他杀的结论。乔任梁去世前,有传闻说他被资本控制。

而于朦胧去世前,也正流传着他因得罪人而被雪藏的说法。最关键的重叠之处是程青松这个名字。

他同时出现在了两起事件的舆论场中。程青松认识乔任梁,曾在乔任梁去世后为其手写经文超度。

但当时就有争议,因为他写经文的日期比乔任梁的忌日提前了三天。他还曾穿着一身粉色西装去乔任梁的墓地祭拜,这一行为在当时也引发过讨论。

时间似乎还是不太对

甚至有网友言之凿凿地称,乔任梁去世时程青松就在现场。这些未经证实的说法,如今被重新挖出,与于朦胧事件中的指控交织在一起。

程青松成为了连接两个悲剧的关键人物,公众对于乔任梁事件中未解的疑惑和愤懑,被完整地投射到了于朦胧事件上。

结语

当历史的尘埃与当下的迷雾重叠,公众不再将两起事件的相似点看作巧合,而是一种“规律”的再现。

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为阴谋论的滋生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也解释了为何针对程青松的舆论火力会如此集中。

他不仅是于朦胧事件中的“嫌疑人”,更成了那段模糊历史的具象化身。当真相迟迟未到,公众便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拼凑一个他们认为合理的“真相”。你觉得真相会是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4

标签:娱乐   朦胧   程青松   网友   极光   公众   声明   舆论   事件   时间   男子   雪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