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连云港地方史稿》:“羽山是指今朐山”?
——五谈连云港地方文史研究乱象
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 苗蔚林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关于对《连云港地方史稿》(以下文中称《连史稿》)中“连云港云台山古称羽山”观点的质疑,笔者已发布两篇文章,第一篇主要批驳“若是,则伊卢山也有一处羽泉。是今云台山古称羽山的证据之一。”第二篇主要批驳“沈括考察羽山对更名有独到见解”。本文主要批驳“羽山指今朐山”。
一、《连史稿》断章取义引用《水经注》
大概是《连史稿》作者也觉得说古云台山叫羽山不妥,因为云台山在宋代还在海里,所有史书都没有所谓“更名”记载,于是又拉上了锦屏山,说"依《水经注》及《汉书·地理志》所指述,羽山是指今朐山、云台山而言。”(见《连史稿》第166页)
秦朝锦屏山叫“朐山”,在连云港地区妇孺皆知,《隆庆海州志》中说“朐山,今山名,不易也”。为何在《连史稿》作者竟然能说是汉唐之前叫“羽山”?
答:《连史稿》作者引用《水经注》时,断章取义。
《水经注》中关于“游水”的记载很多,但《连史稿》只引用了一句"游水又北历羽山西"(该书中有两次只引用这句话),并配合《汉书·地理志》中"羽山在祝其县东南。”就基本得出了“羽山是指今朐山、云台山而言。”的结论。为何?
原来,《方舆纪要》有涟河 “在州 (今海州)西南。上引沂、沭及桑墟湖之水,经石湫镇及县东南三十里之黑土湾渡入海”。历史上淮河下游有一条叫做游水的河流,已经消失。有学者认为:游水就是涟河。现在,我们来看看《连史稿》的推理逻辑:
1.游水(涟河)在海州西南入海;
2.海州南有锦屏山;
3.游水(涟河)又北历羽山西。
结论:《水经注》里的羽山就是锦屏山(朐山)。
这或许就是《连史稿》作者多次只引"游水又北历羽山西"的原因——作为“羽山是指今朐山”的证据。
古游水、羽山、朐山位置示意图
这个推理逻辑表面上看似没错,但实际上错之200公里!错在《连史稿》作者对《水经注》的断章取义。
实际上,涟河只是古游水的一部分,游水经古海州西南后继续向西北,《水经注》也陈述得很清楚。在写了"游水又北历羽山西"之后,接下来还有许多关于游水的记述:“游水又北径东海利成县故城东,故利乡也,”“游水又北径祝其县故城西。”“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游水又东北径纪鄣故城南。……游水东北入海。”也就是说,古游水自淮河经今灌南、灌云至海州,由锦屏山西入东海县,经羽山流往赣榆、临沭交界,斜贯赣榆由柘汪入海。
在海州“石湫镇及县东南三十里之黑土湾渡入海”的涟河,只是游水的南段。《水经注》所说的“羽山西”就是指今江苏东海县与山东临沭县交界处的“羽山西”。
行文至此,可以看出:《连史稿》作者断章取义地引用古籍,错误地得出了羽山是朐山的奇葩结论。
其实,《连史稿》作者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水经注》关于游水的其它记述,在该书的第133页,有“又北迳祝其县城西……其水下流入大沙河”。而在论证朐山古称羽山的时候,却是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些内容,让人匪夷所思。
二、《连史稿》关于羽山的其它说法
至此,笔者批驳了《连史稿》的“连云港云台山古称羽山”的主要论据。另外,该书中,还有一些有关羽山的说法,不值得再去细致批驳,现简单列举在此。
P19.(《连史稿》的页码,下同)连云港地区的云台山因盛产美丽长大的羽毛而闻名,因此云台山脉又称‘羽山’。
——盛产大鸟的山很多,都能叫羽山?这个“因”得不出那个“此”。《尚书·禹贡·曾氏注》“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因以羽名,下有羽渊。”是东海羽山得名的原因,不是有鸟的山都能叫“羽山”的原因,更不能作为连云港云台山“又称羽山”的理由。
P.22.《隆庆海州志》所列《海州八景》中有“阳谷朝霞”和“蒙羽秋成”,显然是……以及羽山的农业种艺之地望指述在连云港地区。
——“蒙羽秋成”的“蒙”,正确的解释是山东省的蒙山,如果说这仅是连云港地区,显然不合适。
P.57.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卢乡,曾筑钟离昧城。《元和郡县志》指该城"在朐山县南百里"。但《读史方舆纪要》说:"城旁有羽泉,相传为舜处。"若是,则伊卢山也有一处羽泉。是今云台山古称羽山的证据之一。《大明一统志》说钟离昧城在州西八十三里,则是指今天的羽山,与羽山称呼的古今更变是相合的。
——这里《连史稿》把羽山之名又给了伊卢山。用“若是”,就已说明证据是假设。综合各种史料看,《连史稿》将两个不相关、甚至错误的史料叠加得出的假设性结论,再用假设性结论得出“更名”的结论,完全不符合逻辑。比如:小明走过来,张三说:“他可能叫小军。”李四说:“如果他叫小军。我们以后就叫他‘小军’”,于是张三李四从此以后,就把小明改叫小军了。这样的逻辑不就是张冠李戴吗?
羽山、朐山、云台山(郁州山)同时存在,各有各名,位置意义图
三、总结
1.以上,包括此前的两篇文章,是笔者关于“连云港云台山古称羽山”的全部观点,即:连云港市境内的羽山就是东海的羽山,与连云港云台山等其它的山无关。笔者以为:地方史研究应以实事求是为首要原则,科学严谨地考证。带着明显的地方情感、按图索骥得出的结论,经不住时间的验证,也破坏了该地区文史研究的风气。
2.在连云港本地,这种错误的观点还是有一点市场的,比如连云港市图书馆官方号曾发表署名文章,直呼云台山叫“羽山”,这种表达极其罕见,说明极个别官方部门还坚持认为云台山就是羽山。事实上,除了连云港地区有极少数人认为“连云港云台山古称羽山”外,其它地区没有人赞成这个观点。
3.还有本地专家对《连云港地方史稿》的观点进行了改进,称羽山是连云港“临海山脉的总称”。这都是挖空心思地独创新词。自古至今,连云港地区的历史地理中,从没有过“临海山脉”的概念;还有文史爱好者说“东海羽山属于云台山地理范围,把云台山叫羽山谈不上是错”,……不一而足。
不管哪个说法,都想让连云港海滨的云台山沾上羽山的名字,这样就可以将连云港市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地名定位在今海州,以说明今海州历史源远流长。这种以强夺其它地方文化为目的的研究,意义何在?哪里还有科学严谨?哪里还有实事求是?
再次呼吁:有关部门该关注一下连云港市地方文史研究中的诸多不良倾向了。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