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樊泾村的樊村泾遗址
虽然面积不大,发掘时间也比较近
但其在考古史上却意义重大
经过两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樊村泾遗址共发现遗迹400余处
出土瓷、陶、木等文物150吨
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偶然发现元代“海港大仓”
樊村泾遗址所在地是太仓市城厢镇的致和塘南岸,与樊泾村小区毗邻,这里原本是一所学校和居民区用地。2015年底到2016年1月,太仓市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工人们在开挖河道取土时,发现了不少的瓷片堆积。
此事立即被汇报给文物主管部门,专业人员初步勘测,认为此处可能是一处元代中晚期的重要仓储遗址。
有文献记载,此处原有一条古河道樊村泾,该遗址就分布于樊村泾东西两岸,因为其文化内涵时代为元代,故命名为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而古河道也作为遗址的一部分被考古发掘。
“樊村泾古河道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条小河,其位置要偏一点,考古中,古河道与致和塘的交叉地带发现有河湾、驳岸、石柱等遗迹,推测为小码头或者方便船只停靠地。”太仓市博物馆的专业工作人员告诉《方圆》记者。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过两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樊村泾遗址共发现遗迹400余处,发掘面积约1.5万平方米,包括仓储、房屋基址、道路、河道、桥基、灶台、水井、厕所、墓葬等遗存,是元代太仓港乃至太仓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仓库区,主要储存瓷器。”太仓市博物馆专业人员介绍说,遗址一共出土文物150吨,有瓷、陶、木、骨、铜、石等,尤以元代中晚期瓷器及残瓷片数量为最多。
樊村泾遗址考古工作完成后,出土文物被运走,有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了保护回填,以确保未来重新挖掘时,遗址能保存如初。“回填前,我们做了很多的标记和保护措施。”太仓市博物馆专业人员说。
樊村泾遗址面积不大,但其在考古史上却意义重大。2018年2月26日,樊村泾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2018年,樊村泾遗址被纳入苏州“海上丝绸之路”三处文物点之一加入申遗,2019年3月,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樊村泾遗址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用丰富的考古成果印证海上丝绸之路
江苏省太仓市的樊村泾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龙泉青瓷。(拍摄:方圆记者 王丽)
樊村泾遗址出土的瓷器,涉及宋元金各时期南北各地诸多窑口,其中以浙江龙泉青瓷为最多。除龙泉青瓷,出土瓷器还有江西景德镇窑的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瓷,河北磁州窑的黑釉瓷、白地黑花瓷,浙江金华铁店窑的窑变釉瓷,河北曲阳定窑的白瓷,福建晋江磁灶窑的绿釉、黑釉瓷等40余类。
樊村泾遗址出土的残瓷数以吨计,且95%以上都没有发现使用痕迹,甚至部分器物烧制时所使用的垫饼等窑具都未分离。很多的残瓷片干脆被当作建筑材料,和着黏土用于修筑道路和建筑。
“这么多的残瓷应当是运输、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当时全国各地知名窑口生产的瓷器这里几乎都有,数量巨大,显然不会仅用于本地消费。”太仓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给《方圆》记者分析说,瓷器可以从仓库经古樊村泾、致和塘、半泾等水系汇入浏河,到达20公里外的外港浏家港,装上海船。
元代的太仓并没有大规模制瓷业的记载。非本地生产的、来自各地、同一窑口大批量的、未使用过的瓷器集中于一地,其功能就很明显:这些瓷器是被在此中转准备外销的商品——这也就明确了樊村泾瓷仓库是元代海上贸易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
在太仓市博物馆,《方圆》记者还看到这样一份对比材料。前些年,韩国新安打捞了一艘中国元代沉船,出水了2万多件中国瓷器及各种货物。据考证,樊村泾遗址出土的龙泉青瓷与新安沉船上的龙泉青瓷形制十分相似。
“新安沉船应该是从中国的港口开往日本的,走到韩国新安附近沉了。”太仓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说,这处瓷器的相似也成为元代太仓港参与海上贸易的实物证据,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新材料。
另外,樊村泾仓储还见证了太仓作为元代“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的鼎盛繁华(“六国”是形容太仓港的繁华,贸易通达世界各国,并非仅指六个国家)。
太仓很早就是沿海运输贸易的重要枢纽,到了元代迎来了历史鼎盛时期。元朝建立后对于南北运输需求很大,但作为枢纽的大运河一度因河道淤塞等原因,运力下降,于是开创了漕粮海运路线,航线起点就在太仓。
“南方的粮食等汇集太仓,通过海洋航线运往元大都,”太仓市博物馆专业人员介绍说,“瓷器、茶叶等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当时在太仓街头就能见到很多外国人。”
“长期的海运史为太仓留下了樊村泾遗址、海运仓、天妃宫等珍贵海运商贸遗产。”太仓博物馆专业人员说,元代的太仓港规模大、拥有先进完整的港口体系,樊村泾、海运仓等大型仓库就是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仓是海港粮仓。太仓近年来陆续发现很多元以来文物遗存,如万丰半泾元代沉船、盐铁塘海船舵杆、郑和随从周闻墓志铭文等,均与海运商贸有关。它们和樊村泾遗址一起印证了太仓港成为元代“天下第一码头”的繁华。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也成为一座有直接考古证据的码头及仓储遗址。
樊村泾遗址回填后,检察院收到线索
樊村泾遗址回填两年后,2021年11月,一位退休老检察官给太仓市检察院提供了一条线索:遗址现场也许需要更好的保护。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对线索很重视,立即派出检察官前去查看。
由于缺少标志说明及相关指引,办案检察官第一次去遗址现场调查时还找错了位置,甚至误入了附近的一个待施工区域,直到与线索提供者确认后才到达该遗址。
遗址周围用彩钢板和水泥墙进行了围挡保护,但是在遗址北面围挡处,两块彩钢板之间被撬开了一个口子,可以供一个人进出。围挡外也未见到文物安全警示牌。“第一次去,我们也是从那口子进去的。”太仓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副主任楚昆说。
围挡之内的荒地东西两侧长了一些芦苇、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各类野杂草。遗址中间的部分,还被人种上了一小片青菜。靠近樊泾河的地方,因地势低积了一点水。检察官又在遗址地块西北面的围挡旁,找到一根塑料桩,桩子上印有“中国文化遗产”图标和“下有遗址 严禁开挖”字样,但字迹已经不太清晰了,而且还被周围杂草有所遮挡。
检察官还前往附近的居民区和建筑工地进行走访询问,发现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这里是重要文化遗址的所在地,大家都以为这就是一片普通的等待开发的用地。
制发检察建议,迅速整改
2021年11月18日,太仓市检察院向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对樊村泾遗址进行管理和保护,完善公示信息,加强宣传,确保遗址完好与城市风貌相协调,并加快进行提升展示和利用。
收到检察建议后,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十分重视,很快就派人对遗址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不影响地下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组织专业人员对遗址区域进行清理,将杂草和蔬菜全部清除。为了彻底解决遗址东侧地势低、易积水问题,主管部门与专业工程团队研究,决定通过小面积开掘西岸河道方式将积水引流,确保地下遗址安全保存;为了防止今后再发生积水,他们将低洼处填土,对整个区域进行平整。主管部门还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遗址区域的日常维护及对维护情况进行监管。
在遗址边缘区,大幅、鲜明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和保护告示牌也竖立起来了,主管部门也多次向周围居民宣传樊村泾元代遗址历史和文物保护政策,防止居民因为不了解而破坏到遗址。
遗址区域还设计了“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景观小品,设置了遗址介绍栏,新建的围墙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樊村泾遗址出土的文物进行了介绍。遗址周围还安装了防火防盗智能监控系统。为了对遗址环境实现系统性保护,主管部门对致和塘水系生态进行了治理。
制发检察建议后,江苏省太仓市检察院的检察官多次到樊村泾遗址开展“回头看”工作。(拍摄:吴玉洁)
整改过程中,办案检察官数次与主管部门沟通,到现场了解工程进度等。2025年3月,樊村泾遗址风貌提升工程完工,办案检察官再次来到遗址现场开展了公益诉讼“回头看”工作。
“检察机关运用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修复被毁坏的文化,协同促进地方文脉传承,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办案检察官楚昆说,主管部门的整改工作很高效,进展很快,就现状来讲,保护工作已经到位。
多部门联动推进文化遗址的综合保护
但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于遗址的规划保护和发展,并不会止步于此。
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中,以提升保护工作的质量。
“早在樊村泾遗址发掘阶段,我们就采用三维激光扫描、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文物数据库,对150余吨瓷器残片进行分类建档,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研究提供数字化支撑。”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
而在随后的樊村泾遗址保护工作中,新的智能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也被应用到文化遗址的防火防盗等工作中。
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能涉及多个部门。樊村泾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江苏省文物局、苏州市文物局给予主管部门提供了专业指导。主管部门还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太仓文旅、规划、水务、环保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注重发挥跨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的优势。
工作人员还表示,下一步,为加强樊村泾遗址的展示利用,促进城市文脉传承,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拟规划建设遗址公园,从而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这里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
620年前的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太仓刘家港,浏河与长江的汇合处,郑和率要员到天妃宫进香祭拜妈祖完毕,便带领200多艘船27800名船员浩浩荡荡起锚入海,开启了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率领的队伍前后七下西洋,历时28年,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7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日”。
在每座沿海城市,几乎都能见到天妃宫或者妈祖庙。太仓浏河天妃宫全名“天妃灵慈宫”,又称妈祖庙,郑和下西洋每次出发前都会率要员到天妃宫进香祭拜,归来锚定刘家港后,他还会再到天妃宫进香拜谢。明代的太仓港延续了元代航海商贸的繁荣,郑和七次下西洋皆从太仓刘家港起锚、回归港。郑和下西洋代表了海上丝绸之路在明朝阶段的鼎盛代表。
这是郑和船队所用“牵星板”的仿制品,现存太仓市郑和纪念馆。航海者使用牵星板,通过测量星体离海平面的高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表明中国当时在天文导航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拍摄:方圆记者 王丽)
太仓建立了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介绍郑和下西洋相关历史知识、相关遗址及历史意义。太仓市相关部门以天妃宫和郑和航海精神为核心,通过建筑修缮、史料整理、活动举办,延续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代际传承。
本文杂志原标题:《从文物中追寻“天下第一码头”的盛况》
编辑丨黄莎 王丽设计丨刘岩记者丨王丽通讯员丨吴玉洁 周洁
点击图片购买《方圆》杂志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