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他被连降10级,9年后留下一封绝命信选择吞枪,所为何事?

“王范,你怎么在这里?”

1956年,毛主席在上海江南造船厂进行工作视察,当他走进造船厂时突然见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此人正是王范。

而就在毛主席问话的间隙,一旁陪同主席视察的陈毅率做出了回答:“主席,您还不知道吧,王范,他现在可是上海的包打听!”。

毛主席一听,随即了然,笑道:“原来如此,我记得在延安时他就立过不少功劳,提起他的名号可是让敌人闻风丧胆,他厉害的很!”

殊不知,这位在毛主席口中厉害的人物,在其后的两年遭遇到如此凄惨的境地,他不止职位连降十级,还被卷入了一场风暴当中,结局更是悲惨,在王范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坎坷的革命道路

作为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物”,王范的身份似乎注定了他波澜壮阔,不平凡且坎坷的革命道路。

王范,原名为张庭谱,出生在江苏省一个小县城,由于家庭穷苦,直到十岁他才有机会步入学堂,对于其他人而言,王范已属“高龄”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不强烈。

他只上了三年学堂,就辍学了,此时的王范时年13岁,年龄并不算太大,可却也不是孩童心性,再加上他身强体壮,看起来更是与同龄人不同。

被当成青年人的王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共产党,自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6年,成为正式党员的王范,开始游走于风口浪尖,他智斗土豪为穷人分田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但同样很快引来地主的注意,很快,王范所在的起义队伍被敌人盯上,在随后的起义运动当中,革命队伍屡次碰壁,最终,这支农民起义队伍失败,王范作为起义队伍的一员成为被“通缉人员”

即便如此,王范也没有磨灭与敌人的斗争之心,在他逃避追捕的过程当中,王范积极寻找机会。

一直到1930年春,终于有了机会,这一年,王范与红十四军代表取得联系,并加入该队伍,又因早期丰富的斗争经验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随着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他所在队伍成为敌人“大忌”,王范更成了主要的关注对象,尽管此时的红十四军战斗力已有显著提高,可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依旧难以匹敌,红十四军队伍的失败使得王范再次成了“通缉犯”

再次开启的革命道路

无奈之下,王范逃亡上海,并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可人海茫茫,尚且无温饱,又何来起义的资本,为掩人耳目,他只能先在上海找到了工作。

几经思索,王范决定,投考巡捕房当巡警,而他的这一次决定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份特殊的工作也为他日后的“线人”身份提供了便利。

在王范成功当上巡捕后,他开始利用巡捕房职务之便寻找到了党组织,而后,经过十个月“考察期”后,他顺利与党组织恢复关系,而党组织在了解到王范特殊的身份后,将其指派为党支部书记,秘密开展地下活动。

王范的“特殊”身份,也让他顺利帮助党组织避开多次危险,可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到半年时间,王范的身份被叛徒识破,他也被锒铛入狱

在审讯室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王范誓死不从,即使被折磨得遍体鳞伤,遭受再多的酷刑,他也未出卖同胞,无计可施的敌人,为逼其招供,甚至让王范与叛徒当面对峙。

这一场对峙,更是彻底体现出了他的钢筋铁骨,所谓威武不能屈当如王范。

在对峙时,尽管对方斩钉截铁地指认王范是“共产党员身份”,可王范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辩驳对方哑口无言,使得敌人连连挫败,最终只能将其作为“嫌疑犯”身份关押

而经此一遭的王范却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争的决心,在他被关押期间,他从未放弃寻找出路,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更多的人,这也为他日后的“包打听”身份奠定了基础

“包打听”王范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共两党暂时握手言和,王范作为“嫌疑人”被赦免出狱,出狱后的他成为了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的一名安保人员。

在陕甘宁王范开启了他的第二次“职业”道路,这一年,为守护一方安宁,带领下属,王范身先士卒,成功破获重大案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在与共产党斗智斗勇的十余年当中,无所不用其极,而这其中令国民党看重的武器当属“特务机构”。

彼时的国民党为消灭共产党人,在暗地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特务人员,他们通过洗脑和控制特务,将他们潜伏到了全国各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取得情报,并最终找出共产党将其杀害,其行事令人咋舌。

国民党的这一招对共产党来说是致命的,特务的出现,使得共产党在和国民党互相斗争的几十年当中损失惨重,最为严重时,已经动摇了共产党的革命力量

而除了对付共产党,这群特务仗着身份,亦无法无天,搅得民间怨声载道,一旦被“共产党嫌疑人”身份,非死即伤,这其中枉死百姓无数

无论是对百姓的伤害,或是对共产党人的残害都令王范揪心,正是基于此,王范的“反特务”组织也应运而生,他第一时间挑起了“反特务”的担子。

为此,他专门就组织了一支“反侦查”的队伍,为的就是将这群残害忠良百姓和共产党员的毒 瘤揪出。王范的雷厉风行很快也让“反特务”任务进展飞速,其名号更是享誉陕甘宁。

连远在首都的毛主席都知其名,更是给予王范极大的赞誉,王范也被授予“锄奸”的模范称号。

王范的厉害之处不仅于此,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通过自身的丰富经验教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情报人员,更为国家的惩治除恶立下了汗马功劳

担任省公安厅副厅长

1945年,王范被任命为东北热河解放区公安厅副厅长,而热河区因为匪患问题严重,再加上官商勾结,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王范临危受命再次挑起重担

面对蛇鼠一窝,邪恶势力互相勾结,王范将生死彻底置之度外,带领警察队伍与邪恶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王范等人不畏生死的气势下,他们成功消除邪恶势力,解决困扰热河多时的匪患难题。

王范诸如此类的功绩不胜枚举,也正因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的这股热忱,在1955年,王范迎来职务的升迁这一次他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检察长。

陨落的“红色包打听”

当上第一检察长的王范“红色包打听”的名头更甚,而他的秉公执法更是备受赞誉。

然而,他的刚正不阿也成为了他人“眼中钉”,不仅让他连降十级,更是让他最后落得饮弹自尽的下场。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1958年,一场运动席卷全国,王范因为坚持正义和真理,被卷入了无妄之灾,等待他的是被下放的结局,一夕之间,他的身份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职务连降十级,从检察长变成了“七一公社”的副党委书记,尽管王范很快被毛主席重新重用,可曾经的辉煌难以重现。

原以为这一场风波之后,王范或将迎来新的职业道路,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8年后,他被卷入了另一场更大的危机,这一次他却再也没能再站起来。

1966年,王范身边的最后的朋友陆续陷入斗争,为人耿直的王范忍不住“仗义执言”,当即决定给毛主席写信。

然而,这封信却成为了导致他走向自杀的导火索,在这封信件当中,王范表明了对国家的希望,以及当前局面的看法。

没想到,信封寄出去不久,就落到了有心之人的手中,在他还在等待主席回信时,王范被突然逮捕,面对着越发混乱的局势,他心如死灰,最后送出了一封信,这也是王范生前的最后一封信。

信件仅有217个字,言简却意赅,字字震撼人心,而在信件送出的第二天,王范在家中饮弹自尽,一代风云人物就此殒命,结局令人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年后   特务   身份   包打听   共产党   敌人   队伍   热河   党组织   道路   国民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