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罗湖靠近文锦渡关口的闹市中,总是飘荡着一缕与众不同的烟火气——孜然的辛香、炭火的焦灼、羊肉的鲜甜,混杂着哈密瓜的清香,仿佛瞬间将人拉回千里之外的天山牧场。这味道的背后,是一位新疆少年25年的坚守。25年前,他追随父亲的足迹,一位曾经戍边的“最可爱的人”,用青春与血汗,将最纯粹的新疆风味扎根于深圳这座国际都市,让“亚克西”(维吾尔语“好”的意思)成为深圳食客心中最温暖的代名词,他就是艾尔西丁.阿布力孜。
罗湖闹市中的亚克西餐厅
一、跨越千里的美食使命。
25年前,当年轻的艾尔西丁.阿布力孜攥着从乌鲁木齐到深圳的火车票时,他的行囊里除了几件旧衣裳,还有父亲留下的一本手写食谱。“新疆人走到哪儿,都不能丢了家乡的味道。”父亲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执念。
初到深圳,语言不通、资金匮乏,他就从小摊贩做起,凌晨三点备料,深夜收摊后睡在折叠床上。为了复刻记忆中的味道,他坚持用新疆空运的食材:伊犁的羊肉、哈密的瓜果、和田的玫瑰馕……“冷冻肉?香料勾兑?那是对家乡的背叛。”他咧嘴一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一丝倔强。
赠送客人的哈密瓜、香梨木整箱排刘
二、炭火上的“疆”湖传奇
走进“亚克西餐厅”,喧嚣声裹挟着香气扑面而来。
手把肉:选用阿勒泰羔羊,清水炖煮后仅以盐和皮牙子(洋葱)提味,肉质嫩得能“吸”进喉咙。
烤羊排:(烤羊腿)果木炭火慢烤,油脂滴落的瞬间,焦脆的外皮下是粉红的汁水,配一口新疆啤酒,食客们直呼“绝了!”
牛骨髓:粗犷的筒骨对半劈开,骨髓如凝脂,撒上辣椒面和孜然(馕块),挖一勺抹在热馕上,香到灵魂出窍。
还有令人闻之以上垂涎三尺的羊肉串,烤腰子……
最动人的是那份“不请自来”的温暖——每桌必赠的哈密瓜果盘,甜如蜜糖;一盆羊杂汤浮着金黄油花和碧绿的香菜,汤底熬足N小时,喝下去仿佛能融化异乡人的孤独。还有一份自制的“菜根香”凉菜送酒,好不惬意。“很多客人说,在这儿吃出了‘回家’的感觉。”艾尔西丁.阿布力孜的语气里满是自豪,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容。
三、疫情下的“馕”心坚守。
2020年疫情爆发时,餐厅几乎天天亏损,有员工提议改用本地食材降低成本。艾尔西丁.阿布力孜却咬牙坚持:“空运不能停,味道不能变!”他甚至借钱给坚守的员工发工资,带着员工送外卖,甚至亲自开车配送。一位香港老饕辗转打来电话:“吃到你们家的羊肉串,我才相信深圳还有‘真东西’。”
四、味道,是最长情的纽带。
如今,“亚克西”的熟客占比超七成。有每周从香港过关的商人、律师,有带着孩子重温故乡味的维吾尔族家庭,更有像本文作者这样的北国游子——出差深圳第一站必来此报到。
“食物是桥梁。”他常对员工说,“咱们端出去的每一盘菜,都是新疆人的脸面。”午后阳光斜照在餐厅的艾德莱斯绸挂毯上,他望着满座宾客轻声笑道:“我爸要是知道他的配方在深圳火了,准会骂我——艾尔西丁.阿布力孜,你小子运气真好!”
五,从风味美食到暖心公益,用心传递感恩与爱。
一些媒体报道了艾尔西丁.阿布力孜的爱心事迹。
艾尔西丁.阿布力孜与他爱人阿比丹为残疾人送去“温暖”!
二十五年来,他不仅将家乡的风味美食经营得红红火火,更以一颗赤诚之心回报社会。疫情期间,深圳某院校45名异地学生,不能回家,学校又没饭可吃,闻讯后他主动为被困学生送餐上门,一送就是二十多天;平日里,他热心公益,积极为学校和残疾人捐款捐物,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有学生更是感动地说:“大哥哥从风味美食到暖心公益,用行动传递感恩与爱”!
热情周到的服务,诱人心胃的天山美味,常常吸引着中外食客,有时宁可站着等位,也心甘!
艾尔西丁.阿布力孜的故事,是新时代新疆青年感恩奋进、团结互助的缩影。他用美食传递家乡文化,用善举温暖人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情谊。正如他的餐厅名字“亚克西”(意为“好”)一样,他正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善意,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增添一份光亮。他不仅将家乡的风味美食经营得红红火火,更以一颗赤诚之心回25年,从少年到中年,从边陲到都市,艾尔西丁.阿布力孜用一炉不熄的炭火证明:最动人的生意,从来不只是买卖,而是用味道编织的乡愁与温情。正如菜单首页那句维汉双语标语—— “吃饱了,心就不远了。”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