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喊你“妈妈”的时候吗?
那一瞬间,很多母亲眼泪都忍不住往下掉,就像心口被一只小手轻轻抓住,说不出的幸福和柔软。那时候的“妈妈”,带着奶声奶气的味道,叫得甜甜糯糯,好像全世界最动听的情歌。
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称呼也开始变了。
原来满口都是“妈妈”,忽然变成了干脆利落的一个字——“妈”。
“妈,我要去球场!”
“妈,我的球鞋放哪儿了?”
“妈,今天晚上别等我吃饭!”
说真的,第一次听到这种简短生硬的叫法,很多妈妈心里都咯噔一下,觉得是不是孩子对自己没那么亲了。
我有个朋友就跟我吐槽过:
“以前他总是妈妈、妈妈的叫个不停,哪怕喝口水都要喊我陪。可这两年一张口就是‘妈’,语气还带点急躁,我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一下子被推远了。”
是孩子真的不跟我们亲了吗?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变冷漠了,更不是孩子不爱妈妈了,而是成长的一种“暗号”。
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孩子成长会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
小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所以才会粘着你,口口声声“妈妈”;
等到进入小学,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称呼自然也跟着发生变化。
比如,六岁前的孩子,几乎所有情绪都要靠“妈妈”来安抚。
摔跤要“妈妈抱”,做噩梦要“妈妈陪”,睡前要“妈妈讲故事”。对他们来说,“妈妈”就是全世界的万能钥匙,一喊出来,所有的害怕和委屈都会被接住。
可等孩子慢慢到10岁左右,他们开始进入集体生活,有了同学、有了朋友,这时候,他们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开始逐渐的改口叫“妈”。
孩子的简化称呼,其实是一种“矛盾的独立”。
他们嘴上想表现出自己很成熟、很独立,不再是那个奶声奶气的小孩,但心里依然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只是,他们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一位粉丝曾留言说到:她的儿子上5年级之后,几乎从来不再喊“妈妈”,一口一个“妈”。起初她特别难过,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孩子疏远了。
直到有一次,她无意间看到孩子的日记,里面写着一句话:“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能总喊‘妈妈’,同学会笑话我的。但其实,我还是很想让妈妈陪我玩。”
那一瞬间,她眼泪都下来了。她才明白,孩子表面的冷淡背后,其实藏着一颗依旧稚嫩的心。孩子不是不要妈妈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依赖。
《爱的艺术》里有这么一句特别经典的话:“母爱的本质,是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
这句话对很多妈妈来说,听起来有点残酷,可却是再真实不过的真相。
做妈妈的天性,是想永远把孩子揣在怀里,照顾得无微不至。
可真正深沉的母爱,不是让孩子“窒息”:
而是在孩子需要时,给的拥抱;
在孩子想飞时,也能适当放手。
当孩子从“妈妈”到“妈”,你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调整心态,告诉自己:这是孩子长大的标志。
真正聪明的妈妈,会懂得在不同阶段,给孩子不同的支持。小的时候多一些拥抱和陪伴,长大以后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我们妈妈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呢?我总结了几个方法,或许对你有帮助:
其实呀,孩子从“妈妈”到“妈”并不是感情变淡了,而是他们在悄悄长大。我们要做的,不是执着于那个称呼,而是去倾听、去回应、去守候。
真正让亲子关系牢固的,从来不是那一个字,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你就在身边,你说对吗?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