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展出的从来都不是一件件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也感受到了现代人的热情。
国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文物,很多地方出土文物,会轮流去国博展出,有时候去博物馆看见文物“出差”了,有可能就是来到国博了,也有一些情况下,这些文物就留在了国博。
一、后母戊鼎·商
铭文“后母戊”表明此鼎为商王为祭祀母亲“戊”所铸,是商周时期“重器重祀”传统的典型代表。
采用商代“陶范法”分铸而成,需上百名工匠协作,用千余公斤铜料一次性浇铸完成,反映了当时世界顶尖的青铜铸造水平。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镇馆之宝”的珍贵。首先,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其次,代表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极限,甚至现代工艺都难以完美复制。最重要的是它的铭文,直接关联商王室世系,为研究商代礼制、家族结构提供关键证据。
二、四羊方尊·商
四羊方尊是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被誉为“青铜艺术的典范”,也被列为“十大传世青铜国宝”之一。
通体饰兽面纹(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纹饰繁而不乱,线条细腻。羊头采用“分铸法”先单独铸造,再与尊身合铸,体现了商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方尊用于祭祀时盛酒,通过隆重的仪式沟通天地神灵,彰显权力与信仰。商周时期,“羊”通“祥”,寓意吉祥~
三、孝端皇后凤冠(明万历)
孝端皇后凤冠之所以珍贵,是由于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皇后凤冠。冠上嵌有100余颗红宝石、5000多颗珍珠,以及点翠工艺制作的蓝色装饰。点翠与宝石镶嵌技艺至今难以完全复制,堪称“活化石”。
刚出土时,凤冠因密封良好未腐朽,虽部分宝石脱落,经专家数年修复还原。因点翠羽毛脆弱,现需恒温恒湿保存。
由于凤冠的出土,我们可以直观明代皇后的服饰制度与宫廷生活。
四、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史前第一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被誉为“国画之祖”。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陶器彩绘具象画,被誉为“中国绘画的源头”。
陶缸外壁绘有一只白鹳衔鱼,旁侧竖立一柄带柄石斧,线条粗犷有力,红陶作为底色,以黑褐彩绘,色彩对比鲜明。由于出土时内有成人骨骸,推测陶缸为瓮棺葬具,画面可能与原始宗教、部落图腾或亡灵引导有关。画中石斧可能是部落首领的权杖,象征军事权威;鹳鸟衔鱼则可能代表氏族图腾或自然崇拜。
它的珍贵在于,它是中国史前绘画中唯一将动物、工具与符号结合的完整构图,无同类文物可替代。
五、利簋·西周
簋内底部4行32字,造就了利簋无可撼动的历史低位。它是唯一直接记载“武王伐纣”的实物证据,同时证实了牧野之战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证实了《史记》等文献的可信度。
“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司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翻译:周武王在甲子日清晨伐商,岁星当空时大胜,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赏赐功臣“利”青铜,“利”铸此簋纪念先祖檀公。)
簋内残留碳化物,推测曾盛放祭祀用的黍稷。铭文中“珷”字是“王”与“武”合文,专指武王,体现西周文字的特殊性。
六、金缕玉衣·西汉
金缕玉衣凝聚了汉代人对永生的执念与帝国的物质辉煌。它既是一件丧服,体现“玉能防腐”的信仰。也是一曲关于权力、信仰与科技的古远史诗,只有极高等级地位才配拥有。
国博的金缕玉衣主人是汉景帝之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中山怀王刘修。全国出土的20余件汉代玉衣中,刘修金缕玉衣结构最清晰,金丝保存完好。
现代分析显示,玉料来自新疆和田,金丝含少量银、铜,印证汉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
七、虢季子白盘·西周
虢季子白盘,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盘”,其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的铭文,共111字,记载了虢国贵族“子白”受周宣王之命,在洛水之阳(今陕西洛南)大胜猃狁(匈奴先祖),斩首500余级,俘获50人,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矢、斧钺以示嘉奖。印证了《诗经》中的记载,是研究西周军事史与民族关系的一手史料。
其另一个珍贵之处在于其铭文字体优美,线条圆润流畅,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型代表,对后世秦篆(小篆前身)影响深远。清代学者吴大澂称其“字字珠玑,可为法帖”。堪称“书法典范,篆书之祖”。
有意思的是,四兽首衔环可活动,但无实际提举功能,纯为装饰。
八、陶鹰鼎·新时期时代
陶鹰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唯一以猛禽为形的陶鼎,无同类文物存世。打破“仰韶文化无雕塑”的认知,被誉为“东方史前雕塑的开山之作”。同时为研究图腾崇拜与权力象征提供实物依据。
出土于成年男性墓葬,可能为祭祀礼器或部落首领的专属器物。鼎口边缘有磨损痕迹,推测曾长期使用。
九、红山文化玉龙·新时期时代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是龙图腾最早的物质化表现之一。其发现颠覆了“龙形象始于商代”的认知,将中国龙文化史前推3000年。
早期称“玉猪龙”,因头部似猪,后因更多龙形玉器出土,确认为龙。玉龙颈鬣的飞扬方向与C形弧线相反,形成动态平衡,暗合现代力学原理。
十、大盂鼎·西周
大盂鼎的珍贵不仅仅是铭文的字体,更在于铭文的长度,291个字,书写了西周的“宪法”。
其证实了西周"分封制""册命制度"的具体实施,铭文中"受民受疆土"是封建制度最早实物记载,文末"子子孙孙永宝用"成为后世青铜器铭文固定格式。完整展现西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堪称“青铜铸造的《尚书》”。
现代研究表明,经X光检测显示鼎足为二次浇铸,体现分铸法的进步。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