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这个面积还不到北京市五十分之一的小国,最近在中国移民圈里火得不行。地中海边阳光正好,街头巷尾却越来越多中文招牌。
中医馆、川菜馆、春节舞狮表演全都安排上了。更有意思的是,据马耳他官方数据统计,自“永居计划”启动以来,87%的主申请人来自中国。
中国人不仅成了移民主力军,也正在悄悄改变这个欧盟小国的社会生态。
很多人好奇,这么个欧洲“袖珍国家”,怎么就成了中国家庭争相“买身份”的新宠?更重要的,是不是“买”多了,就真成了中国人的地中海后花园?
马耳他的身份政策,说白了就是“卖身份”,但卖得比别人聪明。它不要求语言成绩、不看学历背景,也不强制居住。
不需要放弃中国国籍,不要求你换护照,只要你愿意投资一笔钱,或者租个房、买个房,再加点政府捐款,身份就能安排得妥妥的。
比起动辄几百万人民币起步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马耳他搞得更像“拼多多版欧洲绿卡”——总价成本从100万人民币起,还有“租房模式”可选,性价比直接拉满。
更让人动心的是,这身份还带着“拖家带口”属性,一人申请,全家四代同行。祖父母、父母、配偶、子女全都能沾光,子女年龄限制也宽松,只要没结婚、不挣钱,就能捎上。
教育是最吸引中国家长的一项利好。马耳他是少数采用全英文教学体系的非英语国家,公立学校免费,私立学校学费不到国内国际学校的五分之一。
孩子拿着马耳他永居身份,还能走“华侨生联考”路线,分数线低、名额多,一跃跳进清北复交不是梦。
很多家庭就是冲着这一点,把马耳他当成“教育跳板”,不是为了移民生活,而是为了孩子能在中国考大学更轻松。
身份本身也非常实用。马耳他是欧盟、申根区、欧元区和英联邦的“联合会员”,拿着这个身份能免签180多个国家,出入欧洲毫无压力。
对于一些企业家、自由职业者、跨境电商从业者来说,这是打开欧洲市场的一把钥匙。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为退休养老做规划。马耳他气候温暖、医疗系统完善,全球排名第五,犯罪率低,是不少中产家庭眼中的“理想养老地”。
每年冬天避寒、夏天避暑,顺便还能享受欧盟医保,这样的生活设想对很多人来说诱惑不小。
看上去马耳他是个低成本高回报的移民天堂,但现实却比广告复杂得多。
2025年初,马耳他政府静悄悄地把移民政策“动了刀”。医疗保险最低保额直接翻倍,从5万欧元涨到10万欧元,租房模式的总成本也从12万欧元拉高到20万欧元以上。
不少原本打算“轻装上阵”的家庭突然发现,预算得翻倍。
生活成本也比想象中高。马耳他地处地中海,资源有限,尤其是水资源,全靠海水淡化,一吨水的价格是中国的三倍。
蔬菜水果大多靠进口,一颗白菜能卖出20元人民币的价格,日常生活消费直逼北上广。
住房压力也越来越大。2024年马耳他核心区域的房价同比上涨23%,租金涨幅达到37%。中介炒作、投资买房、短租平台推高了市场价格,真正想住下来的人反而被挤到边缘地带。
岛上房源紧张、学校学位有限,移民潮正在挤压本地人的生活空间,也让新移民感受到“热情背后的冷淡”。
就业机会也不理想。马耳他的经济主要靠旅游和服务业支撑,高端岗位极少,科技、金融、制造业几乎没什么土壤。
对于没有欧盟护照的中国移民来说,很多职位无法申请,真正能找到工作的,多半集中在代购、餐饮、零售等低门槛行业。也有不少人干脆不找工作,专注孩子教育,或者两地往返维持身份。
教育理念也容易让中国家长“抓狂”。马耳他学校推行“快乐教育”,作业少、节奏慢、成绩不重要,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为主。
不少家长习惯“鸡娃”,却发现孩子在这边“躺平”,回国又跟不上国内进度。教育背后的文化差异,让不少家庭陷入“去也不是,留也不是”的尴尬。
交通也不方便。马耳他道路狭窄、车流密集,公交班次稀少,几乎每个家庭都要买车。但考驾照流程复杂,油价又高,停车位紧张。
生活节奏慢、基础设施老化,和“现代欧洲”的想象有着明显落差。
街头越来越多的中文广告、华人超市和中医馆,正在悄悄改变马耳他的城市面貌。移民数量的激增,不仅带来了经济活力,也引发了本地居民和政府的担忧。
2025年初,马耳他议会内部已经出现有关“身份滥发”的讨论。欧盟也在持续施压,要求成员国收紧“黄金签证”政策,防止身份变现、洗钱和安全隐患。
中国人对马耳他的热情,已经引发了马耳他社会结构的局部调整。学校里亚裔学生比例上升,房地产市场被外资推高,医疗系统排队时间延长,社会融合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马耳他没有足够的资源承载无限移民,大量移民带来的不是“买下一个国家”,而是“背上一个国家的负担”。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反思:马耳他到底适不适合长期生活?不少人开始选择“身份在,人在国内”,把马耳他永居当作“备用通行证”或者“教育跳板”,并不真正打算搬去生活。
也有一部分人转而选择“马耳他+其他国家”双布局,利用马耳他身份做欧盟市场的生意,或者作为赴美、赴英的中转地。马耳他也成为某些企业家避税、分散资产、进行身份规划的一种工具。
马耳他不是天堂,也不会成为“中国人的第二个家园”。它的优势在于灵活、便宜、制度清晰,但它的局限性同样明显:资源有限、机会稀缺、社会容量小。
它适合的人群是明确的:需要规避子女华侨生年龄限制的家庭、计划出国读书却不想高花费走英国美国的家长、想找个安静地方养老的退休人群、想搭建国际身份架构的企业家。
他们不是为了“移民”,而是为了“身份工具化”。
但对那些幻想“买个身份就能过上欧洲中产生活”的人来说,马耳他未必是那个答案。语言、文化、就业、教育、医疗,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现实的绊脚石。
这场“马耳他热”,更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中国中产家庭在全球化时代的焦虑:身份焦虑、教育焦虑、资产焦虑。
大家都在找更安全、更高性价比的出口,而马耳他恰好在这个时间点提供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选项。但选项不是答案,移民不是终点。
马耳他不会被中国人“买下”,但它确实正在被中国人改变。这个变化是多向的,中国人也会在这片小岛上被重新塑形。身份可以申请,生活却无法复制。
真正适合的地方,从来就不是跑得最快的队伍,而是最能匹配自身需求的路径。
马耳他小得可以让人忽视,却也精致到足以撬动一部分中国家庭的全球布局。它既不是欧洲的避风港,也不是投资的黄金地,是选择的一种可能性。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盲目跟风更重要。移民不是买房,不是投机,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决策。适合你的地方,才值得你托付未来。
信息来源:
中国移民在马耳他的聚集效应--马耳他《Times of Malta》、本地房地产与移民中介市场观察。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