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婚不育”系列话题被长期讨论、持续关注这么长时间之后,国家终于出手,开始为“催生”提供保障手段了!
2025年7月28日发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表示;
从2025年1月1日起,只要是合法合规出生的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都将得到国家发放的、每年3600元人民币的育儿补贴,直至年满三周岁。
并且,此补贴方案并不是单指1月1日之后出生的孩子,在此之前出生的、不满三周岁的孩子,都可以申领补贴;
不论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这项补贴均可申领。
对于这项方案的实施,许多网友高兴于我们终于迈出了鼓励生育的第一步;
但也有很多人表示补贴太少,只是“一个月的尿不湿钱”而已。
不论如何,这都标志着我们终于正式将“新生儿数量连年下降”这个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站在社会轨道突兀扭转的时刻,或许很多人还记得当年计划生育刚刚开始施行时的“盛况”:
那时候的主力军是70后,一辈子的大事也没有几件,结婚生孩子算是当时社会观念下一个普通人“必做”的确定性事件。
就算政策导向是“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可事实却是,凡事政策鼓励的事情,基本都被会被老百姓“逆着来”。
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从计划生育的时候大家抢着生,放开二孩、三孩之后没人生;
如今被鼓励生育的时候反而不生,“育儿”被看作洪水猛兽,结婚被年轻人集体抵制,为什么会这样?
记得《复联4》上映之后,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为什么灭霸要辛辛苦苦毁灭宇宙中一半的生灵呢?他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
“灭霸完全可以组织一个全球性的公益活动,资助所有女性直到她们完成高等教育;”
“女性一旦受过高等教育就不想结婚生孩子了,生育率直线下跌是板上钉钉的事。”
“灭霸不仅能达到目的,还能获得好名声,这不是一箭双雕吗?”
女性在教育中被赋予“明晰自己价值”的权力,这导致很多浮于表面的声音要求一刀切:“不让女的上学,她们就会乖乖回去生孩子!”
但其实,“明晰自己的价值”这句话的重点根本就不在“价值”二字上,而是在“明晰”二字上。
在以往的社会中,女性没有其他渠道得知自己的价值,于是她们将自己的价值局限于生育,认为只有生育才能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但现在,不只是教育这一单一渠道,互联网上任何一条言论、一本书籍、一段视频都可以提醒女性:
你的价值根本不在于生育,你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教育的意义在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功率就越高,意味着生孩子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
再也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令女性们意识到,生育是会损害自己的。
她们用更加先进、自由的态度去审视了生育的意义;
认为生育应该是爱到极致的结晶和个人主观上的不同选择,而不应该是社会的强制要求和期望。
除却一些社会压力、生育成本之类人尽皆知的因素,或许我们还忽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群体心理状态。
那就是低生育文化背景下的对于“抵制生育”的代际传递。
记得过年回家,有个亲戚刚刚添了二胎,她们家的大女儿可能还没有从近十年的独生生活脱离出来,看见了妹妹喝奶,自己也哭着闹着想要;
爸妈拿她的玩具逗妹妹,她会非常生气过来抢夺。
于是这个女孩的父母苦恼不已,对来到家里的亲戚朋友们抱怨说:“大姑娘被我们养的太自私。”
其实,这就不是自私不自私的问题,是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掠夺了资源,不仅没人帮她平稳地过渡心态、父母还在旁谴责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中的“低生育文化代际传递假说”认为,长期的低生育率环境会形成一种文化模式,年轻一代受其影响,也会降低自己的生育意愿。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兄弟姐妹数量减少,爱和物质全都倾注于一人身上,这显然更加催生了个人主义的发展。
年轻人们普遍将自我实现和享乐主义排在了组建家庭的前面;
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吝啬于奉献给一个“莫须有”的孩子,相比较于生育,他们更愿意将这些金钱和时间精力花费在自己身上。
若说这是“自私”,有些太过狭隘。
只不过是社会发展和变化之下的必然趋势,同样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社会这种“生育率连年下降”的现象,可能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们不再喜欢孩子。
正相反的是,互联网上的一般潮流,那些可爱的、有礼貌的孩子尤其受到大家的宽容和喜欢;
或许大家并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是不喜欢怀孕和分娩的过程,以及养育孩子中要承担的种种负担。
心理学中的动机序列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性格对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策,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心理学家米勒等人认为,从生育动机到生育行为包括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个体性格特质转换为生育愿望,但不会导致行动;
第二步是生育愿望转换为生育意愿,这种转换是基于个体对现实情况的评估和对于责任的承诺;
第三步是生育意愿转换为生育或者不生育的行为。
但值得关注的是,积极的生育意愿往往不一定能够落成,但消极的生育意愿一般都会落到实处。
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状态;
不论是从客观的生存环境还是主观的意愿来说,“孕妇”、“生产”、“孩子”或许正在从中性词逐渐变为人人躲避的负面词汇。
面对连年下降的出生人口数量,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的数字变化,这是一场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共同转型。
到底如何平衡个人幸福和社会责任?如何更加理解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
大概这就是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