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碰到做了十年餐饮的老周,他攥着菜单叹气,说自己现在像捧着旧地图找新路。
2018年靠一道招牌菜、一个好地段就能稳住客流,现在后厨师傅换了三个,促销活动做了一轮又一轮,店里的客人还是越来越少。
本来想再守到年底等旺季,后来发现小区门口两家开了八年的老店,都在2024年底悄悄贴了转让通知。
老周搞不清问题出在哪,其实不是他不够努力,是餐饮行业的“增长逻辑”早变了。
以前做餐饮像坐电梯,哪怕啥都不折腾,跟着行业红利也能往上走,20年前的房地产、15年前的电商、5年前的直播,都是这样的“电梯行业”。
可现在餐饮的“旧电梯”停了,得自己找新电梯,银发经济,就是最近不少人找到的一部,去年去郑州考察,发现一家叫东济堂的中医馆抢了不少餐馆生意。
本来以为它就是卖药材的,进去才知道人家把吃饭和号脉拧到了一起。
顾客进门先找大夫摸脉,大夫说你体质偏寒,今天不能吃红烧肉,那菜单上这道菜就点不了;说你需要补气血,会推荐搭配了黄芪的炖菜。
说实话,这招比单纯喊“健康餐饮”的口号管用多了,我去的时候,店里一半都是90后、00后,他们说“不用自己查攻略,大夫帮你选菜,省心”。
为啥银发经济能成新机会?看一组数就懂了:1963到1972年,咱们国家出生了2.8亿人,单1963年就有2954万;可2023年出生人口才902万,连当年的零头都不够。
再加上1963年前出生的3亿人,现在老年人口快6亿了。
这群老人跟以前不一样,大多受过教育,有退休金,孩子也愿意给他们花钱,不是光想着“养老”,更想“享老”,吃的要健康,还得有新意。
东济堂就是抓住了这点,连餐后卖的零食都是按体质分的,生意能不好吗?
老周要是没实力做东济堂这样的店,还有别的路吗?去年帮朋友去县城看铺子,发现县城里的机会藏得更深。
现在不少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县城,想继续过城里的日子,可县城以前没几家像样的餐厅,这就有了“消费升级”的缺口。
安徽有个三味卤菜,以前是家90平的小店,一个月卖20万,老板自己都觉得“到头了”,后来有人帮他改了定位,把一线城市的明厨亮灶、包装设计搬过去,三个月就卖到了100万。
老实讲,不是县城没消费力,是以前没人把“好店”的样子带给他们。
河南还有家鲍三风味城,原来的logo就俩字母“BS”,路过的人都不知道卖啥,一天就卖1万出头。
改叫“河南味道馆子”,再加上“一碗炝锅面、半生郑州情”的标语,现在一天能卖4万,忙的时候能到7万。
就改了个名字、换了个门头,生意就翻了倍,因为它摸准了县城人的需求,想吃点有家乡味、又显档次的饭,有人说县城竞争小,那大城市咋找机会?长沙有个串盟,专做宵夜。
本来想跟别的店拼口味,后来发现半夜吃宵夜的女生有顾虑,怕旁边都是光膀子喝酒的男生,不安全。
无奈之下,他们定了规矩:单独男生不接待,男生带女生坐右边,女生单独坐左边,装修也换成了柔和的风格。
现在一到晚上,店里全是女生结伴来吃串,生意火得很。
还有做私域的,不少老板还在搞“消费换积分”,北京的跳海酒馆却玩出了新花样,让顾客当一天店长,当天的乐队、音乐、主题都由店长定,还能分营业额。
店长自然会喊朋友来,店里根本不缺人,星聚会更有意思,别人都觉得KTV不行了,它偏要做。
不是卖唱歌,是做“第三空间”,能打牌、求婚、团建,把“欢聚”当成卖点,很显然,不是行业不行,是没找到新玩法。
老周后来听了这些案例,决定先在县城找个小门面,把自己的卤味手艺和当地口味结合,再做些线上的好评积累。
说实话,餐饮创业哪有什么“不归路”,不过是没找到对的方向就想退场,那些关掉的店,不是输在努力,是输在守着旧经验不肯变。
创业就像打仗,不下战场,就还有调整的机会;只要还在场上,就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电梯”。
未来的机会,藏在银发族的“享老”里,藏在县城的“升级”里,也藏在那些没被看见的小需求里,关键是别停下,多看看、多试试,毕竟,不下战场才不会输。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