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监狱形成于夏朝,称谓各地不一。当时,未决犯和已决犯统称“囚”,混押监管。周朝囚犯开始从事劳役。甘肃境内:在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密须(今灵台)、义渠(今庆阳)两国监狱。秦朝随着郡县制的建立,于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在邽县(今天水市南)、冀县(今甘谷县南)首建县属监狱;于公元前279年(周赦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始建甘肃第一行政郡一陇西郡属监狱于狄道(今临洮)。秦汉前后称监舍为“狱”或“牢狱”。魏晋以后,甘肃有西秦、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宕昌、邓至、仇池八国监狱。此外,多为分省的郡县监狱。明代又将“狱”改称“监”,清朝始合称“监狱”以至于今。
清朝省、府(厅)、州、县各级衙门均设有监狱。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有监狱65所(州监12、厅监5、县监48),省提法按察使司设司狱1人,专管省监,后改设典狱科。省以下府(厅)设司、狱州设吏目、县设典史管理监狱。
1949年7一9月甘肃平凉、天水、兰州和武威先后解放,当地军管会、司法机关相继接管原民国甘肃第三监狱(平凉)、第四监狱(天水)、第一监狱(兰州)和第二监狱(武威)4所省监狱及各县监狱和看守所。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的劳改事业得到了发展,近40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小到大和由多而少,逐步集中的发展过程。1951年镇压反革命和土改运动结束后,为了不使罪犯坐吃闲饭,根据第一、二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精神,全省各专、州、市、县相继建立劳改单位,组织罪犯烧砖瓦、挖煤炭、修铁路、办农场、搞建筑以及从事小型机械、缝纫、汽车、农机具修理等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至1954年末,全省劳改单位由1951年的6个增加到43个(包括甘宁合省后划归的单位在内),其中,省属5个,专属6个,县属32个;县级4个,科级39个。1956年劳改单位又有更大的发展(含劳教与就业单位)。
至1989年末,全省共有劳改单位62个,其中,农业38个,工业、工程24个;省属23个,专属27个,县属12个;县级5个,科级57个。重点分布在酒泉、银川、张掖、武威、兰州、天水、临夏等地、州、市,其中,酒泉、张掖、武威和银川地区劳改单位最多也较集中,共有35个,占劳改单位总数的56.4%,是当时劳改工作的重点地区和农产品基地。
1989甘肃省劳改单位一览表(甘肃省志司法行政志)
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甘肃监狱系统共有5个中小型农场:五大坪农场、寺儿坪农场、北湾农场、红光园艺场和两水农场。前三个农均均位于白银市靖远县。
甘肃省国营五大坪农场,原铜城监狱,位于白银市靖远县中堡坪。东距靖远县城15公里,西距白银市58公里,南望黄河,北靠山麓。靖(远)北(湾)公路从场区中间通过。
五大坪农场大门(白银监狱图)
五大坪农场,前身为甘肃省新华镇农场,位于张掖地区临泽县城。1969年11月与农建十一师11团交换搬迁到现址,企业定名为“甘肃省国营五大坪农场”,1990年,机关设政治处、纪委、劳动工资科、办公室等18个科级单位。
八十年代警戒哨位(白银监狱图)
建场初期,生产水平低下,1970年仅产粮食84.4万公斤,1979年,新修条田2900 亩,发展水地4700亩,复平改造老农田7498亩,新修扩建各级大小渠道505 公里,扩大林带15条,田、路、林、渠基本配套。
1972年五大坪土地规划图(白银监狱图)
1990 年有土地总面积1.214万亩,其中农业用地7588亩。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为主,兼种油料、蔬菜等作物。粮食总产215.4万公斤,为1970年的2.5倍,单产458 公斤,为1970年的2.4倍;油料在1980年以前还是空白,1990年总产已有4.45 万公斤;蔬菜种植基本满足全场食用。
1976年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
农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突出抓两个拳头产品。一是果品生产,至1989年果园面积达到2230亩,产果162万公斤,收入160万元,获利59.4万元。一是风机生产,农场所办的通风机厂是全国46个行业定点生产厂家之一,产品于1984年获省新产品节能银质奖,1986年10月在全国同行业中首批领取《生产许可证》,投入批量生产,效益甚佳。
管教民警教犯人捆扎麦子(白银监狱图)
上述两个拳头产品的产值,占全场总产值的60%左右。与此同时,农场还注重抓养殖业和其他副业及第三产业。1990年生猪年存栏2844口,产肉7.2万公斤;养鸡4729只,产蛋1.67万公斤。其他副业还有纸箱、酱、醋、果品加工、建材等。开办有商店、招待所、理发室等服务网点。
1987至1990年,连续三年实现利润突破百万元大关。被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并颁发“荣誉证书”。
至2006年,五大坪农场土地总面积11700 亩,耕地面积5300亩,占总面积的45.3%,农业用地7600亩,果园面积1200亩,提引黄河水保灌,排灌机械总动力为6台/66.18千瓦。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蚕豆、豌豆、糜子、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苹果、西瓜、油料、向日葵、金针菜、玫瑰花等。
甘肃省国营寺儿坪农场,原白银监狱,位于靖远县西部黄河北岸的河谷阶地上。东距靖远县城20 公里,西距白银市55公里,北依大山,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与五大坪农场为邻。寺儿坪农场以场部设在寺儿湾坪而得名。
寺儿坪农场大门(白银监狱图)
1952年名为“甘肃省地方国营三合农场”,1962年7月企业更名为“甘肃省兰州新生企业联合公司三合副食农场”。
七十年代寺儿坪农场(白银监狱图)
1972年2月国营三合农场移交8110部队作部队农场,1973年3月迁至寺儿坪,从此,甘肃省寺儿坪农场正式成立。
1981年12月,寺儿坪农场升格为县级建制。设有政治处、纪委、工会、办公室等13个机关科室,农场占地总面积1.535万亩,实有可耕面积6604亩,1990年拥有各种农机机械52台(件)。
寺儿坪农场始终坚持“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并注重发展果品和畜牧业,使农林牧副逐年增长。1990年总播面积为5668亩,其中粮食4634亩,总产173.6万公斤;油料300亩,总产3.6万公斤;蔬菜180亩,总产42.3万公斤;甜菜280亩,总产72万公斤;肉类6.5万公斤,鸡蛋12.8万公斤。全年完成总产值315万元。
农场自1973 年迁到寺儿坪至1990年18年,总产值3500.2万元,年均194.46万元,总计生产粮食2808.12万公斤,发展果树1884亩,其中苹果1526亩、3.027万株,梨358亩、4928株,果品总产63.497万公斤;
寺儿坪农场(白银监狱图)
并大力发展畜牧业,办起机械化养鸡场,立足农场实际,大力发展养猪、养羊、养鸡,累计产肉63.35万公斤,产蛋57.6万公斤。经过多年努力奋斗,农场已由荒丘变为土地肥沃,渠系配套,果树繁茂,畜牧兴旺的中型农场。
1985 至1990年,先后被白银市委树立为“文明单位标兵”、“二五”普法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树立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九十年代的白银监狱(白银监狱图)
至2006年,土地面积11900 亩,可利用面积11100亩,占总面积的93.3%,农业用地7300亩,园林用地2100亩。耕地面积59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9.6%,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豌豆、蚕豆、高粱、黄豆、谷子、糜子等,经济作物有油料、瓜果、蔬菜等,油料面积300亩,生产油料40000斤,甜菜200亩,总产236万斤,果园面积1800亩。
甘肃省北湾农场,原靖远监狱,位于白银市靖远县西部黄河上游北岸,南临黄河,北接北湾村,东距靖远县城35公里,西距白银市区43公里。北湾农场位于靖远县北湾乡黄河岸边,盛产稻米兼饲鱼鸭。
北湾农场大门(白银监狱图)
北湾农场前身是“国营马拉机试验农场”,1964年后由农建十一师11团3营管理,1971年由五大坪农场接管,编为五大坪农场第五大队。1985年10月,升为县级建制。设政治处、财供科、生产科、办公室等。
北湾农场监舍(白银监狱图)
农场总面积5791亩,耕地面积4192亩,全属沿黄河筑堤围堰、淤积而成的河滩地,高低起伏,坑凹积水,砾石裸露,盐碱严重。农场成立后,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渠、路、林、田四配套的条田;开挖疏通总长度为4.36万米的干、支、农、毛四级灌渠和排碱沟渠,形成完整的排灌体系。地下水位低于地表1.43公尺,大大减轻地表盐碱度。在大抓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还抓其他各种综合措施:抓作物布局,高台地定植果园,中台地间作套种、带状种植小麦、黄豆、油料、瓜菜,低台地种稻,形成梯形结构。抓肥料建设,广积农家肥,增强土地有机质。注重良种更新换代,实现良种化。抓田间管理,消灭草荒、防治病虫害等,不断提高地力。80年代,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于1987年过百万公斤,1990年达到146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农场在总耕地4192亩中,定植果园867亩,植树56.2万株,成林间伐1.697万株,有苗圃44亩。畜牧业以猪为主,兼养羊、牛、马、骡、驴、鸡、兔等。猪年末存栏600-1000口之间,最高年产曾达1417口,年出栏多在400口左右。农场有水域面积125 亩,1978年开发试养鱼2.5亩,获得成功,1990年有96亩鱼池投放鱼苗,鲜鱼平均亩产200公斤。
农场工副业生产从场内生活需要入手,先后办起自给性的运输、机械修理、米面加工、榨油、酱醋生产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建成年产6320件火柴的火柴厂,年产950吨瓦楞纸的造纸厂,年产224台烤箱生产厂,年产37万公斤草绳加工厂,年产32.9吨铜钉制钉厂及饲料加工、冰棍、蜡烛等生产项目。工副业生产总产值约占农场年总产值的30%左右。
至2006年,场区面积5800 亩,耕地面积3400亩,其中水田2000亩,水浇地面积1400亩,土地分布在4个灌渠内,主要靠引黄河水灌溉,排灌动力机械11台/267.8千瓦。夏秋之季,湿度偏大,气温较高,水平如镜,稻茂鱼跃,呈现江南水乡景色。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黄豆、高粱、糜子、蚕豆等。经济作物有瓜果、蔬菜、油料、大麻、黄花等。北湾农场林牧副渔发展全面,经营项目较多,工副业生产有机械修理,粮油、饲料加工,草绳、烤箱、冰棍、火柴、瓦楞纸,是一个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中型劳改农场。
“劳改农场”是建国初期我国监狱的另一种单位名称。随着社会发展和监狱体制改革陆续被取消。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于1994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自1994年12月29日起施行。
第二条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
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内执行刑罚。
第三条 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第四条 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
劳改农场制度在我国经历了逐步改革和转型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废除”时间点。根据公开信息,这一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1990年代初期,随着《监狱法》的颁布实施,原先的“劳改”称谓正式改为“监狱”,标志着劳改农场开始向现代监狱管理体系转变。
1994年《监狱法》实施后,原先的劳改农场逐步转型为监狱或国有农场,其职能也从单纯的劳动改造转变为更注重教育矫正和技能培训。
2000年前后,大多数劳改农场完成了体制改革,有的成为正规监狱,有的转为国有企业,还有的被地方政府接管。
从实际运作来看,劳改农场这种特殊的历史产物,是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在的监狱系统更注重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强调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技能培训。
这种转变体现了我国司法体系的进步,从单纯强调劳动改造到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回归社会。
2002年8月,原甘肃省铜城监狱、甘肃省白银监狱、甘肃省靖远监狱(北湾农场)组建了新的甘肃省白银监狱。
2002年新白银监狱组建大会(白银监狱图)
白银监狱作为监狱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率先实施了布局调整,实现了绝大多数民警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作、生活向白银市的转移。虽然在白银市新建了罪犯监管区,但仍然保留了原五大坪、寺儿坪、北湾的部分监区和单位,仍有200多户职工和退休人员在原农场居住,他们或经济条件差、或年迈体弱、或无子女照料,生活存在一定困难。
2014年2月,甘肃省政府研究决定,将白银监狱原农业监区全部搬迁至白银市。在白银监管区原址实施改扩建工程,扩大关押容量;同时,在白银市白银区争取公共租赁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白银监狱诚信小区,将依然在农场居住的全部人员安置到白银市区居住。
白银监狱(白银监狱图)
至2018年12月上旬,甘肃省白银监狱二次调整续建、搬迁完成,彻底向农场“再见”。
参考书目:
《甘肃省志司法行政志》
《白银市志》
《甘肃省白银监狱微信公众号》
热爱历史,热爱家乡!
欢迎评论,欢迎交流!
2025年8月3日 兰州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