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加管制,土耳其就卡了投资,德国回头翻旧账

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波涛暗涌,荷兰一纸出口管制刚落地,土耳其立刻把中国企业的投资计划按下了暂停键,紧接着德国又开始翻起了几年前的并购案旧账。

这不是巧合,而是全球半导体博弈的一次“连锁反应”,一边是西方“规则战术”打得精准克制,一边是中方“笔笔审批”应对有道,这盘棋早已不只是技术之争,而是资源、标准与时间的多维较量。

棋子已经落下,下一步怎么走,才是真正的考验。

这不是掀桌子,而是精算过的“规则战”

半导体的全球博弈,已经从“谁掌握最强芯片”转变成了“谁能玩转规则”,荷兰政府在9月初刚刚更新了对光刻机出口的许可制度,虽然嘴上说是“为了国家安全”,但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冲着中方企业来的。

ASML那台“印钞机”级别的EUV设备,早就成了全球卡脖子的代表,荷兰这次的“新规”,正是进一步收紧DUV光刻机的出口,把本来还能出口的中端设备也纳进了控制范围。

可这还没完,土耳其随即叫停了中国安世半导体在当地的投资审查,这家中资控股的企业,原本打算在土耳其建设芯片封测基地,投资规模不小,结果土耳其政府突然表示,要重新评估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一句话把项目拦住了。

要知道,土耳其并不是半导体产业的传统玩家,之前对中资项目也基本是欢迎态度,这次变脸如此迅速,不难看出背后有更高层级的战略考量。

而德国,更是追溯到几年前的并购案,2018年,中资背景企业收购安世半导体的交易已经完成,但柏林方面突然翻出了“合规审查”的旧账,要求重新评估当年的交割流程和持股结构。

说白了,这是在用“合规”来制造不确定性,给企业设障,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依法行政,实则是一场打着规则旗号的“软遏制”。

从荷兰的“出口管”、土耳其的“投资审”、到德国的“追溯查”,西方这套组合拳下得不露声色,却步步紧逼,它们不是摊牌式的制裁,而是把规则变成了武器,用看似理性合法的程序,把对手困在无形的网里。

这场博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是靠吵架赢,而是靠让你“走不动”。

一根链条,已经变成了三根绳子

别看表面上全球化还在继续运转,实际上,半导体这条供应链早已从“一根链”变成了“多股绳”,这一次,围绕安世半导体的风波,就是一次小型“剧透”。

安世是中资企业境外并购的典型案例,掌握着部分传统模拟芯片技术,在欧洲有一定市场份额,这些年,它的发展轨迹其实很能说明问题,设备采购开始受限,跨境投资频繁被卡,日常运营也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政治化审查。

从一个本该正常市场行为的企业,变成了地缘政治的“靶子”。

这背后,是全球供应链结构的根本变化,过去那种“你做设计、我搞封测、他来生产”的全球分工模式,正在被重新洗牌。

各国不再相信“效率优先”的逻辑,而是纷纷开启了“备胎”模式,美国早早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下数百亿美元扶持本土制造,欧盟紧随其后搞《芯片法案》,目标是10年内把芯片自给率提到20%以上,连日本和印度也没闲着,一个拉台积电,一个搞国家基金,个个都想打造自己的“芯片护城河”。

而中方这边的动作,也不只是被动应对,镓、锗、石墨这些平时不太起眼的“小金属”,成了供应链里的关键“阀门”。

今年开始,相关出口审批从按年审变成了“笔笔审批”,等于说,你要用,可以,但得逐笔过审,这不是封锁,而是加了一道“弹性阀门”,让全世界都得重新计算时间成本和供应节奏。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加快补链速度,比亚迪投了自己的芯片厂,华润微搞扩产,国内EDA软件、光刻胶、硅片等配套环节也在加快追赶,这不是一时的“技术大跃进”,而是一次系统性补课,目的很明确,不求立刻超越,但求别人断不了我的链。

现在的格局,是你建你的“备胎工厂”,我修我的“备用通道”,全球半导体正在从一张网,变成多条线、多个点,既合作又对峙。

以前是“你中有我”,现在是“你走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高铁线”。

胜负看谁扛得住时间的拉锯

这场半导体的全球拉锯战,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谁能穿越时间的考验,谁就能站到最后。

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确实有底子,能搞出替代方案,但问题是,时间不等人,以镓为例,中国占全球产量的八成以上,想在短期内建起独立供应链,不只是烧钱的问题,更是生态和效率的问题。

你得有矿、有人、有技术团队、有上下游工厂,还要有稳定的市场消化能力,这些,没个三五年,根本成不了气候。

而中国这边的优势,恰恰是已有体系的韧性,不是说技术最领先,而是这套系统不容易被击穿,你封了高端设备,我自己做中低端,你卡了EDA软件,我搞开源替代,你禁了一个企业,我马上有替补,这种“快速补位”的能力,就是产业安全的底色。

更重要的是,博弈的焦点正在转移,现在大家还在为硅基芯片打架,但未来真正左右胜负的,可能是第三代半导体。

氮化镓、碳化硅,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场景在电动车、充电桩、高频雷达等新兴领域越来越多,而这些材料,和石墨、镓这些“卡位资源”紧密相关。

换句话说,现在的“笔笔审批”,不仅是反制,更是未雨绸缪,控制住这些资源,不只是为了今天的芯片,更是为了抢占明天的技术制高点,这不是简单的“扳回一城”,而是争取“换道超车”的机会。

最终,这场博弈的胜负,可能不在于谁的芯片跑得快,而是谁的系统更稳,谁的生态更完整,这就像下围棋,不一定要吃掉对方的大龙,但只要你活得下去,控得住局面,不犯大错,慢慢就能赢回来。

未来的图景,可能不是彻底“脱钩”,也不是全球大团结,而是“你有你的链,我有我的圈”,区域供应链在竞争中找合作,在分裂中保联系,这是一种新的平衡形态,也是一种更复杂的共存逻辑。

这场围绕半导体的无声博弈,已然重新绘制了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版图,荷兰的法规、德国的审查、土耳其的禁令与中国的“笔笔查”,皆是这盘大棋中的关键落子,博弈的核心,从不是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谁能率先打造出兼具活力与韧性的产业生态。

当多链并行的格局逐渐清晰,胜利将属于那些能够驾驭不确定性、在自主与开放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国家,棋局仍在继续,而规则,已在悄然改写。

信息来源:中国商务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科技   土耳其   荷兰   德国   管制   半导体   芯片   全球   中资   企业   光刻   规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