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美国日本!中国投资263亿建全球最大海上机场,它到底有多牛

前言

如果你觉得飞机场只能建在陆地上,那你可能得重新认识一下中国的基建能力了。

最近,大连正在建一座彻头彻尾的“海上机场”。

它不是建在靠海的陆地边缘,而是真正填海造地,投资263亿元,在渤海之上打造出一个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的人工岛机场!

这个机场一旦建成,将超越日本关西和美国檀香山机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机场,堪称现代版的诺亚方舟。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就是造一座机场,好端端的陆地不用,为什么非得要建在海上呢?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

从“无奈之选”到“世界之最”,这座机场为什么非建在海上?

别看今天中国建机场气势如虹,但最初提出要在大连海上建机场时,很多人其实是质疑的。

毕竟,明明地上可以建,为啥非得跑去填海三万亩,给人的感觉就是“人傻钱多”。

其实,背后的原因非常现实,旧机场已经装不下了,新机场又没地儿放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从1927年服役至今已近百年,虽然辉煌过,但现在的困境也很明显。

它早就被城市发展“包围得死死的”。

如今四周全是高楼住宅,不仅扩建无望,还面临着严重的噪音干扰问题。

机场跟城市贴得太近,晚上飞机降落都得降低噪音标准,完全影响正常运行。

而且,机场交通也很“憋屈”。

因为空间有限、跑道数量不够,大连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在2010年之后便逐年下滑。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

如今已经被沈阳、哈尔滨、长春这些城市超越,这对一个傲视东北旅客量的大连来说是应该无法接受的事情。

这时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找块空地重建一个不就行了?

理论上是对的,但在大连的实际地理条件下,很难实现。

众所周知,大连属于丘陵地貌,可用的平地稀缺,市区百公里范围内几乎找不到一块适合建机场的大型土地。

如果真要在地上找地,只能去两个县级市。

他们离市中心超过100公里,机场成了“异地办公”,旅客出行成本高、运营效率也低。

机场想象图

所以,在多轮论证之后,“填海”成为唯一靠谱的方案。

金州湾距市中心23公里、离原机场18公里,地质稳定、交通便捷,称得上是理想地带。

从交通、经济、未来扩展角度来看,这是折中的最优解。

也正因为选址合理,未来金州湾机场将接入地铁1号线、5号线、远期预留9号线,还有三条跨海快速通道接驳市区,20分钟就能直达核心区域。

而且,机场还会和大连北站、大连湾客运站进行联动,形成海陆空铁一体化的超级交通枢纽。

然而,填海造岛建机场尽管听上去很震撼,但要真落地却是个极其复杂的超级工程。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

璀璨的中国工匠力量

别说建成之后能不能用,光是如何让岛“不下沉”“不污染环境”“不被台风淹”,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家可能还记得日本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那也是个填海建起来的机场。

可现在呢?却因为地基不牢每年下沉7厘米,至今总沉降已超13米,时刻面临被“淹”的风险。

甚至2018年台风一来,机场直接被海水淹了,油轮撞断陆地连接桥,全球机场建设界一片哗然。

因此,咱们工程师这次建机场就吸取了教训。

这次金州湾机场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地基处理思路,“嵌岩桩”技术。

“嵌岩桩”技术

顾名思义,就是把几千根粗达2米、长达60米的混凝土桩子直接打进海底的坚硬基岩里。

然后把人工岛像“钉子”一样锚在海底,确保岛不下沉、不滑移、不变形。

而在选址上也避开了像关西机场那样的软泥层。

金州湾海底有坚硬基岩,地质结构稳定,非常适合大型桩基作业。

因此这种“桩入基岩”的结构,比当年日本那种“压实软泥”方式更加安全可靠。

当然,可能会有不少人会担心,填海三万亩,这生态咋办?是不是海水都被污染了?海洋生物都跑光了?

放心,这些问题咱们国家也早就考虑周到了。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

金州湾机场在规划之初,就将生态保护作为设计重点之一。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生态岛链缓冲区设计。

用最直白的话讲就是在机场外围,专门设置人工珊瑚群和生态岛链,减少施工对海洋的直接冲击。

这不仅保护了周边水域生态系统,也分解了海浪能量,降低对人工岛的侵蚀风险。

工程期间,还引入了“全过程环境监控系统”。

这样可以实时监控海水水质、沉积物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一旦出现异常,立刻调整方案,确保生态干扰最小化。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施工海域水质仍稳定在国家二类海水标准以上,非常难得。

施工现场

此外,大量回收的建筑垃圾被用于填海代替部分土石方,不仅减少了采矿和运输成本,还解决了城市垃圾处理难题。

可以说,能兼顾绿色、环保、高效三者的工程,除了中国全球还真没几个国家能干得了。

还有那BIM(建筑信息建模)系统,把人工岛从图纸到每一方土石的铺设都数字化模拟。

所有关键节点如沉降、压实度、高程等实时采集、实时反馈。

现场工程师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哪个区域填得太多、哪个部分还不够密实,一目了然。

这种数字化+智能调度的模式,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避免返工,也避免“填多了塌”“填少了浮”的尴尬。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中国工程走向高质量、精细化、标准化的全方位试水。

信源:中国新闻网 2025年6月4日关于“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深层地基处理工程加速推进”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如果说当年我们去日本参观关西机场时是满眼惊叹,那今天的大连金州湾机场,就是让世界反过来看中国了。

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的海上工程之一,也是全球机场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它的意义,早已超出一座机场本身。

从破解地质难题到绿色建造,从交通体系联动到技术输出。

它背后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战略思维和工程智慧的集中体现。

说到底,这不仅是一块人工岛,更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国门”,见证着中国从工程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脚步,坚实而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科技   日本   美国   中国   海上   机场   大连   人工岛   国际机场   工程   基岩   陆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