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己的电都不够用,还打算把电卖到沙特、阿联酋这些有钱国家,说自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电力技术,可大家都知道,印度自己都经常停电,这话说出来恐怕忒打脸了些。
其实这项技术根本不是印度自己搞出来的,而是从中国一家企业那儿“拿”来的,后来一看才发现这家中企连90%的股权都被印度公司给收走了。
咱们的高端技术怎么就落到印度手里了?说是合作,怎么感觉像白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印度搞了个大动作,说是要投资9万亿卢比(约合7700亿人民币),干一件看起来很“科幻”的事——把自家的电卖到中东去,目标是沙特、阿联酋这些富裕国家,打算靠出口电力赚外汇,同时提升自己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这计划听起来是不是挺牛的?用两条海底电缆,像输油管道一样,把电从印度一路输到中东,而且印度还说,这背后靠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印度制造”特高压输电技术,听起来特别硬气。
但你要是仔细一查,就会发现这“印度制造”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中国企业的影子,尤其是特高压输电技术,这可不是印度自己发明的,而是从中国一家叫“保变电气”的公司手里拿来的。
而且印度到现在都没能完全掌握这门技术,甚至连一些关键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更尴尬的是印度电网的损耗率高达30%,也就是说他们每发10度电,就有3度还没送到用户手里就“蒸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虽然有了技术,但实际运行水平还差得远。
所以印度这次的“电力出口梦”,听起来很宏大,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美好,光靠一张蓝图和几句口号,是撑不起一个世界级项目的。
很多人可能会问,中国的技术,怎么就跑到印度手里去了?这不是白送了吗?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一个中国企业在印度摸爬滚打多年、最终被“请君入瓮”的故事。
这家企业叫保变电气是中国电力设备行业的老牌子,专做变压器、电抗器这些关键设备,2012年的时候印度电力部门还特别客气,专门邀请保变电气去投资建厂,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来升级自己的电网系统。
当时印度的态度很诚恳,给政策、给优惠,还承诺会优先采购他们的产品,保变电气也真下了血本,不仅投了钱,还带去了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核心技术。
甚至为了帮助印度培养人才,还把一批印度工程师接到中国总部,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操作、怎么维护、怎么制造。
这一合作,初期确实挺顺利,到了2018年,他们还一起造出了印度第一台765千伏电抗器,这在印度电力史上算是个里程碑,当时印度方面还大张旗鼓地宣传,说这是“印度制造”的胜利。
但好景不长,随着印度本土企业慢慢掌握了技术,保变电气的地位就开始动摇了,最开始是订单少了,项目开始绕开他们,然后是工厂扩建申请被压着不批。
最要命的是,那些被保变电气亲自培训出来的印度工程师,一个接一个地跳槽去了印度本地公司,比如阿特兰塔电气。
这些人不仅带走了技术,还带走了图纸和资源,直接成了保变电气的竞争对手,更狠的是他们靠着补贴和更低的成本,把价格压得比保变电气还低10%-15%,这样一来,保变电气在印度的市场被一步步蚕食,最终陷入了连续亏损的泥潭。
到2023年,保变电气在印度的子公司一年的收入只有3万元人民币,连办公室的水电费都付不起,最终他们只能选择把公司90%的股权卖给阿特兰塔电气,作价1.37亿元人民币,这比他们当初投资的2.37亿元还亏了近1亿,这哪是什么投资?分明就是被“割韭菜”了。
保变电气的故事,在印度并不是个例,从华为到小米,再到万达、vivo、OPPO,很多中国企业在印度都经历过类似的“从欢迎到围剿”的过程。
一开始印度对你笑脸相迎,又是免税、又是补贴,让你觉得这里是个投资的热土,但一旦你把技术、资金、人才都带过去,等他们学会了、掌握了,就开始“卸磨杀驴”。
不是查账、就是罚款,再不就是让你的项目卡在审批流程里,永远过不去,很多中国企业最后只能选择低价甩卖资产,或者干脆关门走人。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印度经济政策的一个特点,他们想成为“世界工厂”,但又不想完全开放市场,更不想让外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希望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来培养自己的本土企业,等“养肥”了,就把外资踢出去。
这种“借鸡生蛋”的做法,在短期内确实能帮助印度提升制造业水平,但从长远来看,却会严重打击外资企业的信心,毕竟谁也不想当“垫脚石”,谁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徒弟”,最后反过来给自己一刀。
所以印度虽然号称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但这种对外资企业“先请进来,再赶出去”的模式,注定难以持续,没有稳定、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再大的梦想也只是空中楼阁。
至于印度这次的电力出口计划,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核心技术靠“借”,关键材料靠“买”,产业链又不完整,真能实现吗?恐怕连印度自己心里都没底。
说到底,技术不是靠“送”的,也不是靠“买”的,而是靠长期的积累和创新,没有这些再宏大的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保变电气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企业的兴衰史,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企业出海的艰辛与挑战。
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和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规则、法律、市场的尊重,如果一个国家总是用“先甜后苦”的方式对待外来投资者,最终只会失去信任,失去机会。
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工厂”,这条路并不容易,光靠模仿和“借力”,是走不远的,只有真正建立起公平、透明、可持续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留下来,一起成长。
否则,所谓的“印度制造”,最终可能只是一个空壳子,连自己都撑不起。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