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平凉①:千面之城

【来源:平凉日报】

寻味平凉①:千面之城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来平凉的人,若是爱吃面,便算回到了家。

这方天地,似乎注定要长出最好的麦子。这里北倚巍巍陇山,南望千里关中,踞陕甘宁三省通衢,泾河如带,蜿蜒穿绕。深厚的黄土与慷慨的日照,成全了小麦生长的天时地利,也奠定了历史上“陇东粮仓”的赫赫声名。

考古学家曾在灵台、泾川等地,发现碳化的小麦种子。这些珍贵实物标本经过碳14测年,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3600-4000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早期。这些发现证明,最晚在那个时候,小麦已经成为陇东地区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陇东粮仓”的美誉,其渊源可远溯至先周时期。《史记》记载,周人先祖不窋“奔于戎狄之间”,其核心活动区“豳”地(主要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及甘肃宁县、正宁等地),与平凉同属泾河流域,地缘相接,水土相连,共同构成了先周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人先进的农耕技艺由此播撒至平凉,奠定了陇东农业文明的基石。及至秦汉,平凉所在的陇东地区已发展为支撑帝国西拓的战略粮秣基地。朝代更迭,这片黄土高原上的“粮仓”地位历久弥新,麦浪翻滚数千年,既养活了无数生灵,也见证了无数悲欢。

然而,“粮仓”二字的背后,从不只是一幅五谷丰登的祥和画卷,更是一部与天争时、与地争力的生存史诗。在陇东高原,人们向来“靠天吃饭”。若风调雨顺,麦垛便高高垒起,堆出一年安稳的模样;可旱魃、霜冻、蝗灾也常不期而至,如影随形,将丰收的指望一次次逼入绝境。这种深植于记忆的饥饿恐惧,与对粮食近乎神圣的珍视,早已融入平凉人的血脉。他们将这份源自天地的恩赐与顽强,揉进了每一团面里。一捧面粉,一瓢清水,在他们手中被唤醒、被塑造,幻化出千般模样的吃食。每一种,都带着土地的厚实,和与命运抗争的倔强。

作为“陇上旱码头”,旧时平凉的面馆就已盛极一时,可谓“百家争鸣”。它们隐于街角巷尾,是过往客商、贩夫走卒、进城农人最扎实的依靠。这些面馆只有简单的幌子招牌,一口厚底铁锅、几张旧方桌,便是一家生计的全部。这里不论“名目之繁”,只看重“实在”。海碗里面条丰腴,辣子鲜亮,成为所有劳作者与旅人补充体力、舒缓乡愁的慰藉。桌上总备着一瓦罐蒜瓣、一壶老醋,食客自顾取用。馆子里少有高谈阔论,唯有碗筷的碰撞声与此起彼伏的、畅快的吸溜声。不同的口音在此短暂交汇,又各奔西东。

1

这浩瀚的面食江湖里,究竟哪一味,能成为解读这座“千面之城”最深厚的舌尖语言?答案,或许就藏在灵台的手工长面之中。它看似寻常,背后却是陇东女子在岁月里磨出的静气与功夫。

手工长面的精髓,全在一个“长”字。和面靠的是手下柔劲;擀面求匀薄,一张面皮要推得透光见影,叠起来刀走直线,切出的面条细韧如丝,却根根不断。这功夫不是十天半月能练成的,它要的是一颗不慌不忙的心。过去在灵台,谁家女子面条擀得细、切得匀,是能得四邻敬重的。那不是手艺,是心性。

臊子汤要酸香滚烫,木耳、黄花、豆腐、肉丁,料要给得扎实。面条在清水中煮好捞入碗中,浇上一大勺酸汤,汤宽面细,吃的是一个清爽利落,也透出灵台人待客的诚恳,不声张,却周到入微。

一碗地道的手工长面,面是筋骨,汤是魂。酸汤热气袅袅,裹着酸香迎面扑来,还未入口,已惹得人满口生津。夹一箸细韧的面条,舌尖泛起的是踏实而绵长的滋味。无论一日多么劳顿,总能在一碗面中找到温柔的慰藉。

这面,不张扬,却深情。在平凡的烟火日子里,温暖过无数清晨与黄昏。

这碗面在旧年月,是红白喜事、老人做寿时才郑重端出来的。它不是日日可得的寻常饭,是仪式,是祝福。过去日子紧巴,白面不常有,油星也珍贵,能花时间、舍得用料为亲人擀一碗长面,是情分,是心意。

如今物质丰裕,机器压面随处可见,但灵台人家遇上大事,仍要手工擀一碗长面。它从不止于果腹,而是一根牵住人情与记忆的线。

2

若论平凉人的心头面,必是那一碗粗犷扎实的饸饹面。

在平凉,吃饸饹从不单是为填饱肚子,它更像一场关乎手艺、气力与默契的民间仪式。一切从和面开始,面粉须是本地产的冬麦粉,筋道足,麦香浓。和面定要下碱,碱多一分则涩,少一厘则软,全凭老师傅一辈子的手感,在搓、揉、揣、摔之间,将水与面驯服交融。揉就的面团,需是韧中带柔,静置一旁,积蓄力量。

真正的重头戏,在那副厚重的饸饹床子上。压床子的,常是家里的壮劳力,或请来的庄户汉子。只见他扎稳马步,气沉丹田,将全身的重量压上杠杆,伴随着一声从胸腔迸出的低喝,筋骨贲张,泰山压顶般的气力瞬间而至。面团从床底的孔眼中被强行挤压而出,化做无数根粗实匀称的面条,齐刷刷落入滚沸的大锅,仿佛把陇东人骨子里的那份倔强、坚韧,也一并压进了面条,投进了滚水。

煮好的饸饹捞出,泛着淡淡的黄亮光泽,入口筋道弹牙,麦香纯粹。浇头中尤以酸汤出彩。那汤底不以酸烈夺人,而以平凉上好的陈醋为引,配入香料文火慢熬,酸香中透出醇厚层次,入口圆润不呛喉。汤沸时冲入碗中,瞬间激出饸饹的麦香,再搭一勺肉臊增鲜,一勺油泼辣子点睛。挑起一筷,面条挂汁匀透,酸汤醒脾,辣油提神,饸饹在齿间留香,愈嚼愈见麦香与汤韵交融。这酸汤饸饹,开胃解腻,暖身暖心,是平凉人无论冬夏都念想的家常美味。

冬夜深沉时,随便走进一家街边饸饹面馆,推门便是仿若归家的热气。你坐下来,看灶头白雾蒸腾,人影晃动,心头那点未解的愁绪,仿佛也随着氤氲的蒸汽,被悄悄化开。偶有邻座几句闲谈飘进耳中,一个陌生的故事,便这么与你的夜晚有了关联。那些说不清的慰藉与温暖,最终都落进碗里,化作心头的滋味。

在平凉,以一碗饸饹面招待来客,是约定俗成的待客之礼。你若走进平凉的乡间,遇上红白喜事、年节祭祀,便常能与它相逢。这时你便会明白,饸饹面早已不只是一碗面。它带着一份沉甸甸的、与人同担风雨的乡土情义,凝聚着“有食同飨”的古老礼俗。

很难讲,人们爱饸饹面,是味道多一点,还是情怀多一点?当味道变成了记忆,一碗饸饹面,也犹如岁月里一首温婉的老旋律,唱着你我心有默契的情感与故事,不用说得多明白,只需轻描淡写,我们就可以相视一笑。酸辣滋味,如若交织着生而为人的复杂情感,那不只是味觉的淋漓,也是情绪的出口,是人与人之间,不需言传的懂得。

人生海海,我们总在情感的天平上摇摆张望。而一碗饸饹面,始终在那里,热气腾腾地,迎向你失意时的落寞,也伴你得意后的从容,等着为你卸下满身风尘。

3

一道风味,是一个地域的符号。一碗平凉炒面,可以令人想到许多故事,也萦绕着难解的情愫。

“下班一起去咥炒面”,是平凉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

炒面馆里,热气蒸腾,人声浮动。两个同病相怜的打工人,在一次次拼桌或对坐中,怀抱着各自的寂寞与忧伤,蒸腾着情感深处藏不住的暗涌。饮食与男女,从来就难分彼此。吃可以是一种欲望,也可以是交际,是排解,是世俗中不经意的人生转折。就像《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与周慕云,从在外吃饭到在屋里共煮一锅面,场景一变,关系也随之微妙地试探、流动。

而在这里,一碗炒面,往往就是故事的起点。

平凉炒面馆虽多,味道也略有差异,但“量足味浓”是其不变的底色。平凉炒面可分为三种:节节、片片、丁丁。节节炒面,将拉条子徒手揪成寸段,粗犷有力;片片炒面,又称“揪片子”,是将面擀成片状,手揪入锅,有大片小片之分;丁丁炒面,则把拉条子切成小段,再改刀为一二厘米的面疙瘩,精巧入味。

做法上,炒面工序颇为考究。面煮熟后必过凉水,以增弹性。炒制时,先爆香牛肉,再加入粉条、芹菜、青椒、蒜片等辅料,炒至七分熟,倒入面条快火翻匀。最见功夫的是调味分寸,酱油给底色,陈醋激香气,辣面提精神,最后一撮葱撒下,热气一烘,香味全出。平凉人吃时,好配生蒜、喝面汤,菜脆面香,原汤化原食。一碗下肚,大汗淋漓,浑身通透。

在平凉,炒面馆遍布街巷,家家户户也常做炒面。各家有各家的配方,各户有各户的味道,配菜随季节变化,但那一口“干香不黏,条条分明”的特质始终未变。它不仅是平凉人味觉中不变的底色,更是市井长巷里,那些未能说出口的相遇与陪伴,最长情的见证。

4

晚唐时,李商隐登临泾州古城楼,写下“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的苍茫景象。千年以降,城楼或已隐于岁月,但泾水依然长流。若真能穿渡时光,与他在此地对坐,不谈功名浮沉,只就着一碗面、半壶酒,说说诗,说说那些可爱的朋友,该是怎样一场痛快。

而在平凉,最适合佐这一场畅谈的,或许正是一碗灵秀温润的花花面。

在平凉诸般面食之中,花花面堪称一味灵秀之作。它以三层相叠、白面裹挟高粱面的精巧,成就一番别致的口感。白面提供爽滑,高粱面则添一缕独特的粮香与微韧,面片擀开、叠起、切条,出锅后纹理隐约,故名“花花”。

泾川一带的花花面尤为出名。煮好的面条浸润在羊肉臊子汤或本地酸汤中,臊子醇厚,酸汤开胃,佐以土豆、胡萝卜、豆腐、木耳等丁料,色彩纷然,滋味层次分明。入口顺滑温润,麦香、肉香、汤香交融,是一种不疾不徐的踏实味道。

这面可见平凉人对待五谷的细致用心。两种面粉的配比、三层面饼的擀制,考验的是手下力道与耐心。它不如长面隆重,却比寻常面食多一分讲究,是日常生活中的轻巧点缀,也是陇东人家善于在朴素食材中经营美味的见证。

平凉的面,远不止于此。浆水面、洋芋面、麻食、拉条子、牛肉面、拌面、油泼面、刀削面、菠菜面、生汆面、扁豆面……千般模样,万种风情,最终都归于一捧麦香。这麦香,从4000年前的先民手中传来,在周秦的沃野上生长,于汉唐的烽烟里沉淀,最终在每一个平凉人的碗里,温暖着岁月的寻常与不寻常。

“碗中映乾坤,箸上识春秋。百揉筋骨韧,一沸浮沉休。至味非在舌,此心共悠悠。”

一碗面里,见天地,见众生,亦见自己。那柔韧,是生命的耐力;那酸辣,是人生的况味;那滚烫,是人心的温度。从播种、收获到揉捏、成形,一碗面的旅程,恰如这短短的一生,历经揉搓与沉淀,在时光的沸水中翻滚,终成各自饱满的风景。

千面归一碗,一碗见千面,亦见一生。

编 辑:张红玉

审 核:刘英娜

监 制:贺 军

法律顾问: 张忠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美食   平凉   炒面   灵台   面条   粮仓   寻常   工长   热气   白面   味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