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的油箱还好吗?国际能源格局风云变幻,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摩擦不断,能源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中国正积极调整能源战略,与俄罗斯加强合作,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摆脱对单一能源来源的依赖。
信息来源:《中国与俄罗斯正在扩大能源领域的合作》,海外网。
全球能源市场这盘大棋,最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固若金汤的能源贸易关系,也开始松动和调整。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中国的炼油厂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俄罗斯的原油。
同时,中美能源关系在2025年4月似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这预示着全球能源格局可能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这两个大国关系的走向,这会对未来的国际能源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俄之间这条日益紧密的能源合作之路,正成为影响未来全球能源供需和价格的一个重要变量。
当然,俄罗斯原油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也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挑战。俄油普遍比较粘稠,硫含量偏高,品质有时也不太稳定,这和中国现有炼油厂习惯处理的油种不太一样。根据2024年的行业报告,中国超过三成的炼油设备,主要是为加工轻质、低硫原油设计的。以前,质量稳定、杂质少的美国原油一度被不少炼油厂视为理想选择。
但现在,情况变了。随着俄罗斯原油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来源,中国的炼油行业不得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技术升级和改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石油和哈尔滨石化签署的改造协议。
哈石化的三个关键炼油装置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升级,目标就是为了能更高效、更经济地处理俄罗斯原油。首次改造计划在今年九月前就要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这并非个案。从秦皇岛到营口再到大连,沿海和内陆的许多炼油厂都在采取类似的行动,投入资金改造设备,以适应俄油的特性。这场遍及全行业的技术升级浪潮,标志着中国炼油业正在发生一个深刻的转变:不再是过去的“炼厂挑油”,而是根据稳定可靠的油源来“定制”和优化炼油设备。
相比于需要漂洋过海、极易受到国际局势风吹草动影响的美国海运原油,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中国的俄罗斯原油,在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管道运输,往往象征着一种长期、稳固的合作承诺,代表着一种“锁死的信任”;而海运,则更像是一种灵活但易变的交易方式,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国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中美原油贸易出现波折之前,中国就已经在积极布局与俄罗斯的能源深度合作。就在2025年3月底,黑龙江省发改委发布通知,提前启动了绥芬河口岸输油管道的扩能改造工程,计划将年输油能力从现在的1500万吨大幅提升到2400万吨,目标是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庞大原油管道系统实现全面对接。
这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4年11月,中国国家能源局就已经完成了对东北及华北地区炼油产能布局的第二次优化调整,明确提出要优先利用那些具备加工俄罗斯中重质原油能力的闲置炼油产能。这说明,中国为大规模接纳和消化俄罗斯原油,早已在战略层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近,连接阿穆尔河沿岸到抚远的那段83公里的辅助输油管线也格外引人关注。虽然距离不长,但它的战略意义重大。它打通了俄罗斯远东原油进入中国东北、并进一步辐射到华北地区的二级分销网络,使得原油调配更加灵活高效。
新华社的能源专栏甚至称之为“中俄能源互联互通的最后一环”,实现了从口岸交接升级到“门对门”、“罐对罐”的无缝对接。
数据最有说服力。
2025年第一季度,受美国原油进口锐减的影响,辽宁港集团大连原油码头的吞吐量同比下降了34%。与此同时,中俄能源走廊上的陆路管道利用率却飙升至90%以上,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高。这清晰地表明,中国的原油进口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陆路管道运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俄罗斯不仅仅满足于向中国出售原油,还在积极考虑如何帮助中国提升炼油技术,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俄罗斯官方多次表态,承诺将满足中国所有的能源需求。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更是放出豪言:“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都能供应”。这背后,是俄罗斯经过深思熟虑的资源调配和战略考量。
据塔斯社等媒体报道,俄罗斯能源部甚至在考虑设立一个专项基金,用以支持中国炼油厂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可能的形式包括提供低息贷款或者降低相关设备的出口关税等。
这一切都意味着,中俄能源合作正在从过去简单的“你买我卖”的原油贸易关系,向着更深层次的“产线协作”迈进。双方不仅仅是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更像是共同投资、共同建设、互相扶持的产业合作伙伴。这种合作模式的升级,标志着两国能源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然,中国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也在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像济阳页岩油、南海的惠州19-6等油气田都在加速建设,力求提高能源自给率。
另一方面,继续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海陆并举,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俄陆路油气管道的年输送能力已经相当可观(石油约4000万吨),北极地区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年产能也接近2000万吨。
此外,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中俄贸易越来越多地采用人民币结算。尤其在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能源价格相对国际市场有较大折扣的情况下,用人民币结算对双方都更为便利和经济。
据预测,到2025年,中俄双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有望达到60%。这意味着,未来更大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将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这将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使用和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石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无疑会对现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能源交易体系带来冲击和改变。
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深度捆绑,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基于共同利益和长远考量的战略布局。它不仅有助于保障两国的能源安全,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更能让双方在风云变幻的全球能源市场中,共同抵御风险,把握机遇。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