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1966年元旦上映的电影《地道战》,到2012年已经创下了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生动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战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景象。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保定清苑县还保留着冉庄地道战遗址。1939年麦收过后,日本侵略者来到冉庄村,村民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顺着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延伸出24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
户户相连、村村相通,长达32华里。地道里,村民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现在去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面积有20万平方米,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且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地道3000米、各种巧妙的地道口32个。不过,除了冉庄地道,在我国的其它城市和地区也散落和分布着一些地道遗址。其中,在河北大山里发现地道,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广场上还停着飞机!可能好奇的朋友就会问了,河北大山里发现地道在哪里?
那里又有着哪些少为人知的秘密?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关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的那些事。提起地道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定冉庄。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地道,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让抗日地道声名远播。影片故事发生在冉庄,但许多情节包括部分取景都是在山底村。电影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
抗日区长赵平原的角色原型,就是磁武县一区区长赵廷训。山底村背靠石鸡岭,三面环山,从地图上看,石鸡岭恰如太行山从西边抛向滏口的一个盖子,正好盖住这一缺口。攻下山底村,控制石鸡岭,可北控武安,南下磁县,与鼓山和元宝山遥相呼应,整个滏口,固若金汤。自金代开始,这里的人便响应北宋大将宗泽的号召,挖起“抗金洞”(也叫躲兵洞),保存力量,与金兵进行持久战。山底抗战地道,历经数次修缮,保存十分完好。
山底村地道现存有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总长15.6公里,宛若一座深藏地下的神秘迷宫。它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巷道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根据史料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黑山部队一个旅团悍然侵占河北邯郸。为实现“以战养战”的图谋,日军先后调集重兵驻守煤炭工业重镇峰峰镇与陶瓷工业重镇彭城镇,并在山底村东四公里处挖掘了一条长达四十公里的南北向封锁沟。
走进地道,八十余载前抵御外敌的印记,在地道内依然清晰可见。深入地道,累累弹孔与焦黑的灼痕赫然在目。其结构布局精妙,既设用于隐蔽的掩体,又布用于攻击的射击孔,充分展现了当时军民的非凡智慧。
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在河北邯郸以及周边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说,对于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广场上还停着飞机!河北大山里发现地道有啥想说的,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