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登高赏秋、遍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但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这个“多事之秋”藏着不少健康隐患。数据显示,秋冬交替时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平时高出30%,尤其是节日期间饮食作息紊乱,更容易诱发危险。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一份心脑血管患者的重阳节养生指南,照着做,安稳过节不折腾!

节日家宴难免丰盛,但心脑血管患者绝不能“放纵”。记住“3多2少”吃得更安心:
1.多吃护心食材: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如燕麦、玉米)、深海鱼(每周2-3次,每次100g左右,补充Omega-3)、紫色蔬菜(紫薯、紫甘蓝,含花青素保护血管)。
2.多喝温水利循环:秋冬气候干燥,每天保证1500-2000ml温水摄入,别等口渴才喝,晨起空腹喝一杯温白开水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栓风险。
3.多嚼慢咽控食量:每餐吃到7-8分饱即可,细嚼慢咽不仅减轻肠胃负担,还能避免餐后血压骤升。
4.少吃高盐高油:腌制食品、油炸小吃、肥肉要忌口,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5.少碰酒精饮品:酒精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哪怕是红酒也建议浅尝辄止,最好滴酒不沾。
“登高”是重阳节的标志性活动,但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来说,登高时体力消耗大,加上山上温差大,容易诱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建议用这些更安全的方式替代:
重阳节后气温骤降,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保暖要做到“三个重点”:
1.头部保暖:外出时戴一顶透气的帽子,避免冷风直吹头部,减少血管痉挛风险。
2.颈部保暖:围一条轻薄围巾,保护颈动脉免受寒冷刺激,预防血压波动。
3.脚部保暖: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水温别太高,时间别太长,以免引发头晕。
节日家人团聚容易情绪激动,但大喜大悲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建议:
家人聊天时避免争论话题,保持平和心态;观看节日节目时控制情绪,别太投入;每天留30分钟独处时间,听听轻音乐、看看书,放松身心。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患者觉得节日期间“吃药不吉利”,擅自停药或减量,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降压药、降糖药、他汀类药物等必须按时按量服用,外出时也要随身携带,同时备好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不适,立即原地休息并服药,必要时拨打120。
节日养生避坑指南
| 错误做法 | 正确做法 | 
| 为赶早登高,凌晨就出门 | 选择上午10点后,气温回升再外出 | 
| 家宴上忍不住多吃几块红烧肉 | 用瘦肉代替肥肉,搭配蔬菜食用 | 
| 觉得身体舒服就停服降压药 | 按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 | 
重阳佳节,健康是最好的祝福。心脑血管患者不必因担心健康而错过节日乐趣,只要做好以上5点,就能在赏秋敬老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身体。#重阳##秋天##奕健行#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