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汤面进课堂:产教融合绘就人才培养新画卷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当一碗饱含江南风韵与非遗技艺的苏式汤面,从悠悠历史长河中“游”进新时代的高等学府课堂;当江苏烹饪大师的“匠心之手”与高校学者的“产业之思”同台“烹饪”出一场知识盛宴,苏州城市学院正以“开门办学”的创新实践,书写着将“工匠精神”“历史经典产业”“优秀传统文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精彩篇章,为我国食品产业的产教深度融合与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苏州路径”。

“唱戏的腔,吃面的汤。”11月20日上午,苏州城市学院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开课仪式”在一缕醇厚的汤底鲜香中拉开帷幕。此次站上讲台、亲自“掌勺”的,是来自苏式汤面制作技艺非遗保护单位“苏虞斋”的江苏烹饪大师张龙生、张一清父子;而为这碗面赋予时代价值与产业视野的,则是该校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宇。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技艺展演,而是该校《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通识课上,一次精心策划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这碗热气腾腾的苏式面,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校园与产业、传承文化与培育新人。

“工匠”上讲台,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活”起来

“苏式面的精髓,在于面、汁、汤、浇、青的‘五大讲究’。”课堂上,张龙生、张一清两位大师毫无保留地将数十年练就的精湛手艺倾囊相授。他们从猪骨、鳝骨、螺蛳等十多种本土食材如何历经数小时吊出一锅“清而不寡、鲜而不腻”的琥珀色高汤讲起,细致入微地讲解新鲜的碱水面如何在沸水中精准实现“断生即捞”,再到面条在笊篱中如何被甩成纹丝不乱、形似“鲫鱼背”的优美造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工匠精神,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学生们亲身体验,不仅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从大师身上感受到了源于热爱的坚守与源于专注的匠心。这堂课,如同一场生动的“工匠精神”宣讲会,让非遗技艺从典籍和传说中“走出来”,在大学校园里真正“活”了起来。

产业进课堂,使历史经典在创新中“火”起来

如果说大师的“技能之手”打开了学生们的感官世界,那么张宇的“学者之思”则为他们构建了更宏阔的认知框架。“大家眼前的这碗面,绝非仅仅是果腹之物,它是一个年产值高达百亿元的‘历史经典产业’。”张宇依托学术团队的深入研究,向学生们展示了苏式面背后惊人的“人文经济学”版图:全苏州约上万家面馆,撬动了从农产品供应、中央厨房加工到餐饮服务、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为十几万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理论与实践在此交融,知识与产业在此碰撞。学生们一边品尝着浇头丰富的苏式面,一边聆听着这碗承载城市记忆的美食如何织就一张文化传承与产业活力的“双面绣”,深刻理解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见证了一个历史经典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产教促融合,培育兼具“巧手慧心”的现代新才

这堂“有料”又“有味”的实践课,是苏州城市学院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的有力缩影。“我们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就是要打破校园的围墙,实现真正的‘开门办学’。”张宇说,“我们把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成功的企业家请上讲台,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情境中,既学会精湛技艺,又理解深厚文化,更能看懂广阔产业。我们致力于培养的,是既懂‘老法头’技艺,又具创新发展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据悉,《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课程后续还将围绕苏式船点、虎丘三花茶等多个非遗主题,持续将行业顶尖资源引入课堂。苏州城市学院的这一探索,不仅为学生点亮了职业道路的明灯,更为我国食品行业如何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产教融合、系统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时代新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一碗苏式面,正由这方小小的课堂出发,连接起文化自信与产业振兴的广阔未来。(陈世友 张宇)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美食   汤面   画卷   人才培养   课堂   产业   技艺   苏州   工匠   大师   城市   江南   学院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