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营收靠华南!珠江啤酒退守老家,青岛重啤砸36亿杀到家门口

当中国啤酒行业还在为0.3%的产量下滑唉声叹气时,珠江啤酒用一份"退守华南"的半年报炸出了行业最大悖论:这个把94%营收装进华南钱袋子的区域品牌,居然实现了22.51%的净利润增长。在华润、青啤们忙着全国跑马圈地时,这家老牌粤企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华南市场捂成了"金饭碗"。但当百威在佛山砸下新厂、青啤加码南方资源、重啤6亿增资杀回马枪,珠江啤酒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究竟是精明的战略收缩,还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


一、退守的"甜蜜陷阱":94%营收依赖症背后的冷暖

珠江啤酒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活脱脱像广东人煲汤——表面看汤色清亮(营收净利双增),细品才知底料复杂。73.41万吨销量、31.98亿元营收、6.12亿元净利润,这组数字搁在行业缩量竞争的背景下,本应是举杯欢庆的理由。但当把华南市场30.17亿元营收拎出来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哪是"区域龙头",分明是"华南专卖"。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笔账:华南市场毛利率53.03%,其他地区仅32.06%,相当于在广东卖1瓶啤酒能赚的钱,到外省得卖2瓶还多。这种"家门口躺赢"的快感,让珠江啤酒深陷"甜蜜陷阱"——既然华南市场躺着都能赚钱,何必去外省挨揍?于是我们看到魔幻现实:上半年其他地区营收同比下滑11.38%,华南营收占比反倒从去年的93%升至94.36%,活脱脱把全国化战略做成了"广东土特产"。

但这"甜蜜"能持续多久?看看邻居们的动作就知道。青岛啤酒华南收入微降0.4%后放话要"加强南方资源配置",重庆啤酒砸30亿建佛山基地把供货时间砍去80%,嘉士伯更直接往佛山公司塞6亿增资。这哪是商业竞争,分明是啤酒版"围猎广东"。珠江啤酒现在的处境,像极了守着祖传老宅的地主,院墙外面已经围满了扛着锄头的巨头,就等你家秋收时来分一杯羹。

二、高端化的"跛脚狂奔":74%高端占比下的致命短板

要说珠江啤酒没野心,那是冤枉它了。上半年高档产品营收23.64亿元,同比增长15.86%,毛利率飙到57.74%,占总营收74%的比例,甚至比某些头部企业的高端化进度还快。但仔细拆解这组数据,却透着一股"跛脚狂奔"的尴尬。

问题出在"腰部塌陷"。中档产品营收5.35亿元同比下滑17.47%,毛利率仅31.7%;大众化产品虽然微增7.5%,但毛利率跌到24.05%。这像极了一个人踩着高跷走钢丝——上半身(高端)风光无限,下半身(中低端)却在发抖。要知道,啤酒行业的真正护城河从来不是塔尖的奢侈品,而是腰部产品的国民度。青岛有经典1903,华润有雪花勇闯天涯,燕京有U8,这些年销数十亿的大单品才是抵御竞争的盾牌。反观珠江啤酒,除了老广熟悉的"老珠江",有哪个中档产品能让人脱口而出?

更要命的是渠道瘸腿。夜场渠道营收暴跌14.58%,毛利率39.52%在所有渠道垫底。要知道,夜场历来是啤酒品牌塑造潮流感的前沿阵地,年轻人在酒吧喝什么酒,第二天就可能在超市买什么酒。当珠江啤酒在夜场节节败退时,华润的"superX"、青岛的"纯生"正在年轻人的酒杯里攻城略地。这种渠道短板,就像武侠小说里练了绝世武功却没打通任督二脉——空有一身内力,却使不出八成威力。

三、本土护城河的"文化密码":被低估的"广东基因"

但珠江啤酒真的毫无胜算吗?未必。它手里攥着一张巨头们最难复制的王牌——"广东基因"。

在广州的大排档里,炒田螺配珠江啤酒是标配;在潮汕的牛肉火锅店里,冰镇珠江永远比其他啤酒先上桌;就连深圳的城中村士多店,冰柜最显眼的位置一定留给本地品牌。这种深入骨髓的地域认同,是百威的"国际范"、青岛的"百年历史"都抢不走的。上半年商超渠道增长49.29%、电商增长47.72%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当广东人开始在网上囤货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家门口的老牌子。

这让我想起日本的札幌啤酒,百年间守着北海道市场愣是没被巨头吞并,靠的就是"北海道人自己的啤酒"这个文化符号。珠江啤酒要做的,或许不是硬扛全国化,而是把"广东基因"玩到极致。比如跟凉茶品牌搞"啤酒+凉茶"的粤式消暑CP,或者推出"早茶限定款"啤酒配虾饺烧卖,甚至可以开发"老火靓汤味"啤酒(开玩笑的)。总之,把"广东人的啤酒"这个标签焊死在消费者心智里,比在全国市场跟巨头硬碰硬要聪明得多。

四、生死战的"破局三问":珠江啤酒的未来选择题

现在的珠江啤酒,站在三个十字路口前,每个选择都关乎生死。

第一问:守得住"老巢"吗?广东市场虽然目前还是堡垒,但巨头们的火力已经就位。百威在佛山的工厂年产百万吨,华润的渠道铁军能把啤酒卖到珠穆朗玛峰,青岛的品牌势能连老头老太太都知道。珠江啤酒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把"广东堡垒"变成"文化IP"。就像北京人认北冰洋、上海人认光明奶,把喝珠江啤酒变成一种地域自豪感,这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第二问:补得上"短板"吗?夜场失守就该放弃年轻人?中档塌陷就任凭腰部空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既然夜场不行,那就把商超电商的优势放大。广东人年均喝掉60升啤酒,其中一半是在家或餐厅消费,把社区团购、便利店渠道做透,未必比夜场差。中档产品可以学江小白玩"地域梗",推出"食在广州""饮在顺德"等城市限定款,用本土化内容营销补产品短板。

第三问:敢不敢"有限外扩"?完全退守广东等于慢性自杀,但全国撒网又是自杀式袭击。或许可以学"潮汕牛肉火锅"的扩张逻辑——先吃透两广,再渗透海南、福建等气候、饮食相近的地区。这些地方消费者对"岭南文化"有天然亲近感,渠道成本比进军北方低得多。就像打仗先巩固滩头阵地再纵深推进,总比光着膀子冲机枪阵地要理智。

结语:当"地头蛇"遇上"过江龙",这场仗该怎么打?

珠江啤酒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区域品牌在巨头围剿下的生存寓言。它用"退守华南"换来了短期增长,却把自己逼到了战略悬崖边。未来的胜负手,不在于能不能打败巨头,而在于能不能把"广东基因"变成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

毕竟,在啤酒这种快消品行业,消费者喝的从来不止是酒,更是情感和认同。当一个广州人在大排档喊"老板,开瓶珠江"时,他要的可能不是那500毫升麦芽汁,而是从小到大的味觉记忆。这种记忆,是百威的美元、华润的渠道、青岛的历史都买不走的。

但前提是,珠江啤酒别把一手好牌打烂。与其在高端化赛道跟巨头拼烧钱,不如深耕"广东生活方式";与其纠结全国化的面子,不如守住本土化的里子。毕竟,在中国商业史上,能活下来的区域品牌,从来不是因为模仿巨头,而是因为活成了巨头无法替代的"地头蛇"。这场啤酒战争的终局,或许不在于谁吞下谁,而在于谁能把"家门口的味道"酿成百年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美食   珠江   华南   青岛   老家   啤酒   广东   华润   夜场   巨头   渠道   毛利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