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科技领域被“芯片解封”的消息掀起波澜时,不少人心里都画着问号:黄仁勋带着英伟达的芯片重新回到中国市场,这对咱们自己的芯片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要把这事掰扯明白,得从黄仁勋的人生故事、美国先前的芯片封锁,再到专家们的分析,慢慢往下说。
先聊聊黄仁勋这个人。他的少年时代可没现在“科技大佬”的风光,反倒挺坎坷。9岁那年,他和哥哥被工程师父亲送到美国华盛顿州的舅舅家,父亲说是为了让他们受更好的教育,可到了美国才发现,舅舅家经济困难,没多久就把兄弟俩送到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黄仁勋后来回忆,那学校更像“问题少年集中营”,每个孩子都带着刀,同学浑身是刺青。在那儿,他也跟着爬墙上树、偷吃东西,甚至学抽烟,但这些事儿没让他学坏,反倒练出了适应环境的本事。
后来父母接他到美国生活,他得以进正规学校读书。也许是华人基因里的好学劲儿,黄仁勋成绩特别好,还在乒乓球上显露出天赋。13岁时,他第一次参加美国乒乓球锦标赛,结果输得一塌糊涂。回家后他琢磨,发现自己练球时老想着别的事,比赛前一天晚上还被商业报道吸引。这次失败让他明白“专注”多重要。两年后,他带着专注的态度再打乒乓球,就拿了第三名。这段经历让他记了一辈子,后来创业,他对工作也从没含糊过,干啥都极致专注。
18岁那年,黄仁勋通过高考进了俄勒冈州立大学,学电子工程。大学期间,他不光学业出彩,还遇到了爱情,妻子Lori是他实验室的伙伴,也是心灵伴侣。为了让Lori放心,他承诺自己会在30岁之前当上一家公司的CEO。
1983年毕业时,对于电子工程专业的黄仁勋来说,硅谷就是心中的“圣地”——那时候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火,英特尔、AMD都在那儿大展拳脚。他先去了AMD,后来跳槽到LSILogic,这也是家芯片公司,但主要做存储控制器,不是CPU。
在LSI的设计部门待了两年,他主动要求调到销售部门,后来成了集成芯片部门的总经理。就在工作时,他认识了后来创业的伙伴——SUN公司的两位工程师克里斯和普雷艾姆。三人常去硅谷高速旁的咖啡馆碰头,畅想未来。1993年,在两个好友鼓励下,黄仁勋创办了英伟达,立志要建个图形芯片帝国。因为又懂技术又懂销售,他自己当总裁兼CEO。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熟悉了,英伟达在AI时代一飞冲天,市值飙到近1500亿美元,成了实打实的“AI第一股”。黄仁勋也成了硅谷的“明星”,《财富》杂志选他当“2017年度商人”,说他是“结合了惊人预见力和不懈执行力的罕见人物”,和杰夫・贝佐斯、伊隆・马斯克一个档次,甚至有人喊他“硅谷下一个乔布斯”。
可就在英伟达风头正劲,中国市场也急需高端芯片搞AI研发时,美国开始“卡脖子”了。就说2024年4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英伟达H20等芯片的出口搞限制,还说要审查相关企业,甚至把一些芯片加到“实体清单”里。
现在,芯片“解封”了,黄仁勋带着英伟达的芯片又能进中国市场了,专家们开始分析这事的利弊。
先说好处。最直接的,国内企业能买到英伟达的H20这些芯片了,就像之前缺压缩机的空调终于能装上了。搞AI的企业不用再为“算力不够”发愁,人工智能训练、大数据分析能顺顺当当推进。
但坏处也不能忽略。专家们说,要是国内企业觉得“反正能买到外国好芯片”,就懒得自己搞研发了,这可不行。就像总吃现成的外卖,自己做饭的手艺慢慢就废了。而且,这次英伟达“解封”的芯片,是做了“技术降配”的。性能卡着上限,没给最顶尖的那种,同时还推出新的“合规芯片”。这意思很明显,就是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怕咱们学到最核心的技术。
举个例子,之前美国封锁H20芯片时,国内有企业想搞AI大模型,要么得用性能差一截的芯片凑活,要么就得花比平时贵30%还多的价格从海外“倒腾”芯片。现在解封了,企业搞大规模AI训练的成本能降下来,压力小了,但也得警惕“躺平”思想。
说到底,黄仁勋带着芯片回归中国市场,就像给咱们的芯片发展扔了个“双面球”——用好了,能借外力推自己一把;用不好,可能就被外力绊一跤。关键还得看国内企业和整个行业,能不能保持住“自己搞研发”的劲头,把这次“解封”当成“借船出海”的机会,而不是“躺平歇脚”的理由。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