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筑基拓路!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


气象数据与经济运行、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密切相关。充分激发气象数据要素潜能、加快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保障。
2024年底,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数据局,开展“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场景建设,在11个省(直辖市)近20个城市先行先试,面向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十余个场景,从政策制度、机制流程、技术平台、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展开探索,以期形成一批可操作、能落地的低空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经济向好,产业向新。从蓄势到起飞,气象数据要素如何在低空新赛道迸发新动能?近日,在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的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场景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来自发展改革、数据、能源、民航、交通运输等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交流,给出解题思路——以安全筑基,坚持标准先行、政策场景双轮驱动,全力推进气象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促进气象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效能。
数据“供得出” 安全“护得住”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峰认为,只有在保证安全有序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低空经济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和良性发展。“从顶层设计到低空空域规划、服务平台建设,均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系统施策、多方协同,以充分发挥示范场景建设成果应用价值。”

能见度激光雷达,用于观测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起降点的高时空分辨的实时能见度廓线数据及云底高数据,服务保障低空飞行器起降安全。图/陈鹏

当前,安徽、辽宁等试点地区气象部门立足实际,持续提升多源低空数据汇聚收集能力,研发低空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强化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为航线规划、起降服务、安全飞行等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撑。
安徽省气象局围绕合肥骆岗、芜湖低空飞行营地和低空试点市全域,研发常规要素、危险天气的实况分析及短临预报产品60类,充分保障直升机空中游览项目、园区安全巡查等场景飞行安全。
辽宁省气象局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解析2014年至2024年沈阳风廓线雷达数据,揭示低空风场日变化、季节性特征及垂直风切变气候规律,构建颠簸指数模型;依托多波段雷达融合技术,研发三维反射率、低空三维风场反演等产品,实现强对流、风切变等高影响天气分钟级预警,产品已融入沈阳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运行管理平台,提供全域实时气象数据供给。
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探索开发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系统,融合垂直遥感探空数据、多型制雷达风场反演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研发低空三维风场快速更新算法,提供低空方向精细化至10米分辨率的预报产品,帮助无人机飞行动态优化航线,避开受天气影响区域。
数据“流得动” 场景“用得好”
场景驱动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引擎。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基础设施处副处长葛晓鹏看来,气象基础设施是低空飞行保障类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应坚持场景牵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气象数据服务范围,提升气象数据的社会化价值。

南京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平台


在浙江、安徽等地,面对产业建设对数据高效流通需求,气象部门从探索“政产学研用”携手联动、多平台融合联通等共建模式,支撑高质量气象数据在场景中、产业链上顺畅流动。
浙江省气象局以“风翼智领”低空飞行气象服务平台为核心,深度融合地面观测、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多源数据,构建空域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标准化接口向迅蚁、这里飞等低空运营企业开放订阅;联合省数据局推动平台生成的精细化气象数据产品上架杭州数据交易所,设立“气象数据专区”,上架高价值低空数据集,提升数据交易的便捷性与专业性,形成“数据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数据”的良性循环,为全国低空气象数据市场化流通提供“浙江样板”。
气象数据是否“用得好”,是检验供需衔接的重要指标,也是气象数据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
上海、湖北等地气象部门探索将数据能力转化为发展效益,为打通开发利用“最后一公里”提供示范。聚焦低空物流运输场景,上海市气象局研发华东区域低空气象预报产品,覆盖雨雪、大风、颠簸等高影响天气,并结合Deepseek实现气象风险智能预警。例如,在龙华至舟山跨海航线中,技术人员向模型输入120米高度风场、能见度、云底高度等气象数据,便可自动生成航线气象风险等级报告,识别出潜在颠簸区域,准确率持续提升。
“低空气象数据对低空安全和效率具有核心价值。”广东省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黎曦表示,将结合深圳市低空经济智能网联、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等领域资源优势,探索更多气象数据应用场景。
数据“有标准” 发展更可靠
“形成共识、制定标准。”国家数据标准委员会数据技术标准工作组副组长李凤华表示,要在气象数据使用管理体系、数据交互技术、数据服务能力评估等方面推动气象数据标准建设。

在珠海唐家港低空气象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示范点,垂直激光测风雷达可实时监测无人机起降点各个高度的风速风向数据。拍摄:蔡银寅


制定合理完善的气象数据保障低空经济技术标准体系,是提升低空气象监测、数据产品、预报预警、数字化服务标准化水平的基础。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安徽分局副局长张森林认为,低空飞行产品具有精准性、标准性和实用性,应明确航空技术、通用技术等低空气象标准。
当前,气象部门率先在保障流通数据的安全和相关主体权益等方面,探索建立了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在统一标准和协议框架下,组织搭建了气象数据流通监管平台,实现国家级和省级“1+31”部署架构,同时试点联通以及深圳、上海、贵阳等主要数据交易机构交易平台,为气象数据生态中的各类主体提供成果登记、信息审核、身份标识制作以及全信息追溯等一站式服务,确保从监管平台任一节点对任一主体发放的气象数据身份标识全球唯一、全生态互认。
截至目前,气象数据身份证标识信息卡已发放90余万张。
扬帆但信风。精细气象数据编织的智慧云网,托举着每架飞行器的安全起降,更擘画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效率的低空经济新时代。



作者:刘倩 刘丹
编辑:王亮 王素琴
发布:刷克
审核:段昊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科技   低空   气象   经济发展   精细   数据   气象局   场景   产品   标准   价值   要素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