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昼夜均而寒暑平|节气话健康

秋分者,

阴阳相半也。

廿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民间有“热至秋分,冷至春分”的说法,秋分过后,我们将真正迎来“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适应气候变化。此时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凉意渐浓。

中医认为,秋分属平分阴阳的时节,要顺应“养阴润燥、健脾和胃”的原则。若调养不当,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胃脘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而秋分后因进补失宜、受凉等因素,消化系统疾病也进入高发期。

消化问题要警惕

天气入秋以后越来越冷,涉及到胃肠动力性疾病会有哪些呢?包括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性胃炎,还有些人会出现肠应激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会出现哪些症状和表现?在于上消化道,主要是逆蠕动,逆蠕动就是一吃就饱,一会又饿,说明我们的胃并没有充分的容受性舒张,并没有吃多少所以很快就饿,有些人会有胀、顶、打嗝、口苦、泛酸等症状,这就是胃肠道动力发生逆蠕动。针对以上情况,需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第一情绪要稳定,不要焦虑、不要抑郁;第二吃饭要慢;第三根据季节变化,要保持腹部,身体的温度,注意保暖。对于下消化道,一部分人表现为腹泻,这种就是肠应激综合征的腹泻性,另一部分人是便秘,还有人会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这些都是动力性的表现。

综上所述,只要大家做到心平气和、细嚼慢咽、注意锻炼、注意保暖,基本上胃肠道的功能性疾病和动力性疾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和预防。

如何饮食助消化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些容易引发胃食道反流和消化不良的食物(如高脂、油炸食品、辛辣调料、巧克力、咖啡因、碳酸饮料、特别酸和特别甜的水果、酒精等)。原因就在于脂肪会延缓胃排空、咖啡因容易松弛我们食管下段括约肌、辛辣食物刺激胃酸分泌、碳酸饮料会增加胃内压,进而导致反酸烧心的症状加剧。

除了“吃什么”,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吃”。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睡前进食等不良习惯都会加重胃食道反流和消化不良。对于食道反流和消化不良的患者,“少量多餐”是最基本的进餐原则。少食多餐可以减轻单次胃容量负荷、避免胃过度扩张,从而减少胃内压和反流发生。同时建议大家细嚼慢咽,不仅起到初步消化的作用,也能减少胃肠胀气。

纤维分两种,吃法对了是“护胃神器”,错了就成“胀气元凶”。一句话,先吃“果冻”纤维安抚胃,再吃“钢丝”纤维练肠胃,顺序对了,纤维就能从敌人变队友。另外肚子上的“游泳圈”不只是外观问题,还会把胃往上顶。腹内压一高,胃酸就像被挤的牙膏,易反流。

穴位保健小贴士

日常保健按摩以下3个穴位,可起到健脾和胃、理气降逆、缓解胃部胀满反酸的作用——

1 公孙穴

位于足内侧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2 梁丘穴

位于大腿前侧

当髌底上2寸

3 冲阳穴

位于足背,第2、3跖骨间

足背动脉搏动处

建议每日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3-5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但不疼为宜。

节气膳食和茶饮

秋分节气饮食宜选润燥生津、健脾养胃的食材,这里为大家推荐——“山药莲子陈皮粥”和“玉竹黄精茶”,可滋阴润燥、健脾养胃,适合秋分节气日常养生保健。

山药莲子陈皮粥

食材:山药100g、莲子30g、陈皮5g、大米100g。

做法:莲子去芯泡发,大米淘洗干净;山药去皮切丁,陈皮用温水泡软切丝备用。锅中加水,先放莲子、大米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再放山药、陈皮,继续煮至软烂,可根据口味酌情加冰糖或桂花蜜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理气化湿、润燥安神。

玉竹黄精茶

食材:玉竹5g、制黄精10g、甘草3g。

做法:将以上三味药材洗净,放入养生壶加500ml水,浸泡10分钟后大火煮沸,稍温后饮用;可续水煮2-3次,至味淡为止。

功效:养阴润燥、健脾益气,缓解咽干、食欲不振。

解锁节气健康密码

尽在“人民”健康科普

我们下个节气见!

往期精选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节气话健康相关科室公众号推送

供稿 | 中医科 姚子昂、消化内科 彭涛、临床营养科 王勃诗

策划 | 宣传中心

编辑 | 师雨

视频 | 师雨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养生   秋分   寒暑   节气   昼夜   健康   陈皮   山药   穴位   莲子   玉竹   食道   消化不良   跖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