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的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董军宇担任执行主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以“海洋变化与气候响应机制实践”为题,系统梳理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深远影响,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海洋,加强对海洋变化与气候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等重大挑战提供科学支撑。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谢广明作“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创新实践”报告,介绍水下仿生机器人在能耗优化与环境感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指出该类技术在海洋军事、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强调在水下仿生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科技创新与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郭越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建议从制度体系、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开发保护制度等方面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海洋科技核心技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陆海统筹发展机制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分享真知灼见。其中,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占海指出,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将语言大模型与海洋数值模型深度融合,构建面向地球系统的工程级模拟体系,为全球变化与海洋治理提供科技支撑。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主任夏俊强调,要以科学认识海洋为前提,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海洋保护与合理开发,推动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宋昌耀主任认为,我国海洋旅游业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海洋旅游品牌,推动海洋旅游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积极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体系,形成协同创新、良性循环的技术发展格局;要大力发展智能化海洋装备,加快推进自主可控的海洋观测、监测与作业技术研发,提升深海探测、智能航行、无人作业等核心装备的自主创新与装备水平;同时,应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我国智慧海洋建设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支撑水平。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西坝闸实地考察,了解水体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智慧水务管理及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等方面成效。
庞嘉元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