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朔州峙峪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2.8万年前的箭镞,这是目前找到的最古老的箭镞实物,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使用弓箭了。人类文明发源地两河流域的浮雕和遗迹也显示,弓箭在早期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人猜测,早期人类可能从鸟类利用树枝弹性起飞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弓箭,虽然这种说法还存在争议,但弓弦的弹性确实是弓箭发挥威力的关键所在。
考古发现除了箭镞,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弓箭的制作。例如在山西陶寺遗址,也就是尧舜时代的都城,考古学家挖出了四千年前的箭杆整直器。
这种工具的作用是让箭杆变直,提高弓箭的精准度,说明当时的先民非常注重弓箭的性能。矫正的“矫”字,就包含一个“矢”字,说明这件工具与箭的历史有很深的渊源。
矫直箭杆的方法是:先用火烤热箭杆弯曲的地方,然后一手拿着箭端子,一手拿着箭杆,把烤热的弯曲部分卡在箭端子的凹槽里,双手用力夹紧,可以多次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箭杆变直。
明代《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记载了箭杆矫直的方法。木杆干燥后容易弯曲,因此需要进行矫正。制造时,工匠会准备一小段带有凹槽的木块,这个木块被称作箭端。
将木杆的每一寸都从箭端的凹槽中刮过,这样就能使箭杆变得笔直。同时,箭杆首尾的轻重也通过这个过程变得均匀,保证箭矢的飞行平衡。
箭杆整直器这类工具分布广泛,不仅遍布中国各地,比如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和陕西神木新华,甚至远在近东和北美也能发现。这说明这种工具的使用范围很广。
日本学者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早在1935年就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距今5500年)发现了类似的器物。北美印第安人也用U形槽石器来矫正箭杆。
这些发现表明,早期人类在不同地方各自独立地发明了相似的技术。这也侧面反映了弓箭在狩猎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它可能直接关系到生存。
弓箭的制作绝非易事,它融合了高超的技巧、长期的实践以及充足的物料保障。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详细记录了弓箭制作的各项环节。
制作弓箭需要干、角、筋、胶、丝、漆这六种材料,选材和搭配都非常关键。制作流程非常复杂,需要根据不同季节调整工艺。因此,一张弓的制作时间甚至可能长达三年,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箭的制作过程也相当复杂,需要对箭杆进行矫正、打磨、上漆和缠线等处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
在宋代,一支箭的价格大约是七十文,这笔钱足够一个人生活好几天。到了清代,一支军用箭的价格是三分银,大概相当于一天的伙食费用。
可见,无论哪个朝代,制作一支箭的成本都不低。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一百五十斤大米,但三十支箭的价格几乎就达到了一两白银。
由此可见,当时弓箭的生产成本是非常高的,制造弓箭所需的材料和工艺都比较复杂,导致了其价值不菲。
这种对比也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军事装备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背后所需要的资源投入。
信息来源:2023-04-16 05:24·光明网{镞:解读史前中国军事实力的钥匙}
弓箭不只是战斗工具,还代表着权力和社会地位。在周朝,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射箭”,这是他们接受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影视作品中,箭雨铺天盖地的场面,实际战争中发生的频率可能并不高,这与箭的生产成本和制造数量有关。大规模箭雨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古人可能难以负担。
这意味着,为了制造箭雨,需要付出相当高的经济代价,不到关键时刻,军队可能不会轻易使用这种战术。
随着火枪火炮等武器变得越来越先进,弓箭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减小,最后退出了战争。不过,弓箭所代表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它仍然作为一项传统武术和体育运动流传至今。
现代奥运会也保留了射箭这个比赛项目,这代表着人们对弓箭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传承。弓箭不仅仅是冷兵器,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弓箭也经常出现,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弓箭的故事,就是人类发展的一部缩影。从最初的狩猎帮手,到战场上决定生死的利器,再到如今的体育比赛项目和文化标志,弓箭的角色一直在变化。
信息来源:《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
2023-04-16 05:24·光明网{镞:解读史前中国军事实力的钥匙}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