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器材制造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器材制造厂商需要在光学、电子、机械、精密制造等多方面长时间积累技术,且需要前沿高端的制造水平。说白了这个行业不是谁来都能做的。长期以来,相机、镜头这门生意一直都在佳能、尼康、索尼、松下、富士、徕卡等这些相对固定的厂商手里,其他门外汉很难进入这个领域,而且还时不时有退群的品牌。也就是说,这个行业长期处于只出不进的相对封闭状态。
这些厂商几乎都在摄影器材领域耕耘了几十年以上,制造水平虽有高下之分,但却难分伯仲。因为相机、镜头这类产品的技术发展并没有计算机、手机这类电子产品那么高速,主要还是依托在传统的光学、机械、电子技术基础上,以硬件制造为主,并没有突飞猛进的几何级技术跃升的历程,只是一个缓慢平稳发展的过程。现在的微单相机,在光学原理上,只不过是加入了数字存储、电子控制等一些现代技术,而在核心的光学技术方面并没有实质性地突破,仍然延续以往技术积累,小幅提升工艺水平而已。

因此,这些老牌厂商在摄影器材这个大蛋糕上已经分享了太多年的利益,且没有太多竞争压力,大家都能吃上一口,都饿不死。而厂商们的重心还是都放在了硬件器材制造本身。提高镜头光学素质、加强自动对焦性能、提高机器像素分辨率、改善机器机械性能等等,无一不是器材制造领域本身。但是,这种理念还能持续多久?在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网络主宰的当下时代,单一的硬件制造生意还可否成为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优质生意?真的很难说。
摄影器材厂商像极了汽车制造商。传统汽车企业将燃油车制造到了极致水平,可以说高、中、低各层级汽车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品,无论是发动机技术、底盘技术、变速箱技术,还是车辆的整体质量控制、燃油水平都已经是无可挑剔的了。然而,搅局的新能源汽车,一改传统竞争套路,以颠覆式的能源体系、车机互联理念、自动化驾驶概念正在全面改写汽车行业。汽车本身蕴含的品牌价值正在逐步降低,而车作为一种日用产品,正在以体系化模式改变人们的认识。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汽车已经不再是个人的一种专属产品,而成为能够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方便的共有体系。人们也许只需要一个指令,就可以将无人车辆召唤来,乘坐它到目的地,结束任务。根本无需个人拥有一辆汽车。这个大趋势,已经出现了雏形。

当人们都无需自购汽车的时代到来时,专属个人的商品会越来越少,大家更需要为生活提供保障的整体服务体系,硬件的品牌化特征越来越淡,人们只需要用这种体系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可以了。没有人在乎自己坐的这辆车是福特还是丰田,只需要它能满足出行之需,足矣。
摄影器材当下仍然是个人化、品牌化、硬件特征非常突出的阶段,就如同传统的燃油汽车。然而,厂商如果和传统车企思路一样,沾沾自喜于自身的技术水准,沉浸在品牌的光环,追求自家用户的数量,那么很难说在未来能够长期走下去。
未来的摄影器材还能够像现如今这样获得用户吗?用自己的镜头群吸引用户,在自己品牌的卡口之中封闭式发展忠实粉丝?试图通过硬件产品的销售来维系品牌王国的辉煌?
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摆脱技术。当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到来,摄影已经无需任何入门技术门槛,用户只需要提出自己的需求,一切都由自动化设备解决。怎么设置曝光参数,怎么调整焦距,如何对焦精准,这些问题全部不需要用户自己来处理,器材会搞定一切。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相机、镜头绝对不会是单机版的存在,用户需要的是随时、随地、随意就可以解决摄影问题,根本不会为了拍摄某个题材,准备好专门的装备,学习到专门的技术,以专门的精力去进行拍摄和后期。任何场景、任何时间、有任何摄影需求,只需要提出,就可以解决问题。手机其实是一个开端,已经实现了影像互联的第一步,未来专业高质量影像器材必然会是互联产品,而且很可能融入多种载体,并非单一专门设备。
未来的摄影需求很可能并非极致硬件器材来满足,而很可能是由一定硬件作为基础载体,融入了更多的软件、人工智能、互联网数据的支撑。是一个大的体系,对硬件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很可能只是非常普通的镜头,非常普通的相机,就可以拍出你想要的任何效果,而这个效果融合了人工智能成分、大数据成分、计算算法,立等可取,效果出色。而未来相机的样子,很可能不是当下这样的形态,很可能会融入眼镜、手表、汽车、衣服等多种载体,以满足多种场景的摄影需求。

因此,未来的摄影很可能与当下完全不同,摄影器材厂商当前的发展路径,也许不一定能适应未来的世界,倒不如早点建立新发展思路,放弃现有吃老本的想法,尽快加大转型。谁早日布局未来,谁才能够成为未来强者。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