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踢出中国市场!垄断中国30年,却扬言绝不培养中国员工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30年垄断,90%市场份额,它曾是所有中国企业的“技术枷锁”。

然而,这家傲慢的巨头却因一句“绝不培养中国员工”的狂言,引爆了中国科技界的怒火,如今却被踢出中国市场!

甲骨文的崛起与入华

曾经在全球数据库领域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甲骨文公司,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家史。

1977 年,在拉里・埃里森的带领下,软件开发实验室应运而生,这便是甲骨文公司最初的模样。

当时,一群怀揣着梦想与才华的人汇聚在一起,他们致力于开发一款能够改变行业格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功夫不负有心人,“Oracle” 横空出世,它以卓越的性能、强大的功能,在众多数据库产品中脱颖而出。

甚至一举击败了如 IBM 这样的行业老牌巨头,在数据库的世界里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凭借着这款核心产品,不断深耕数据库软件的开发与销售领域,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1982 年,公司正式更名为 “甲骨文”,并成功在资本市场上市。

直到20 世纪 90 年代,甲骨文已然成为全球数据库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其影响力辐射到世界各地,备受行业瞩目。

而在中国,那是一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信息化变革。

政府、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关键部门更是迫切地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效率与竞争力。

甲骨文公司敏锐地察觉到巨大商机,凭借着自身在数据库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毫不犹豫地踏入了中国市场。

它带来的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迅速契合了当时中国各关键部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很快就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中国信息化建设浪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产品在众多行业的应用更是如日中天,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

构建起了所谓 “IOE” 架构中的关键一环,也从中收获了巨额的利润,成为了中国信息化市场上获利颇丰的企业之一。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样看似一帆风顺的发展轨迹,却在后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甲骨文在中国的霸权

甲骨文进入中国市场后,本应与中国的企业、客户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可它却凭借着自身技术上的优势,渐渐显露出了傲慢的一面,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愤慨的霸权行径。

在与中国客户的合作过程中,甲骨文始终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合作方,衍生出了众多不合理的强制条款以及堪称天价的勒索行为。

就拿中国联通来说,仅仅是因为在系统升级时没有采用甲骨文指定的团队,便被甲骨文毫不留情地开出了高达 4000 万元的巨额罚单。

中国联通面对这样的情况,虽心有不甘,却也在当时无奈只能默默承受。

毕竟在那个技术相对依赖的阶段,想要摆脱甲骨文的束缚并非易事。而中国移动同样遭遇了甲骨文的 “霸王条款”。

在想要更换计费系统时,被逼迫签下了 “10 年服务费等于 20% 合同金额” 这样显失公平的条款,这无疑给企业的运营成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却也只能在当时的局势下选择妥协。

国家电网也曾试图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升级。

当计划将非核心数据迁移至国产服务器时,甲骨文竟然使出了极其恶劣的手段,直接掐断了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全然不顾这会给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多么严重的影响。

一时间,变电站监控系统陷入瘫痪,整个电网运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为了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中国团队不得不放下尊严,远渡重洋飞到美国去给甲骨文道歉,这才换来对方恢复技术支持。

不仅如此,甲骨文内部还推行着一种带有歧视性的 “去中国化” 与种族隔离式管理模式。

创始人埃里森公然宣称 “永远不会让中国人进入公司高层”,这样的话语无疑是对中国员工的一种极大轻视。

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有着 800 余名员工,然而在决策层中却难觅华人的身影。

关键的技术总监等岗位统统都由美国人担任,使得中国工程师们即使有着卓越的能力和创新的想法,也很难在公司内部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晋升机会。

而且,中国工程师们辛辛苦苦主导完成的技术成果,例如某些电商数据库优化方案。

明明使得性能得到了 30% 的显著提升,却常常被美国同事窃取,成为了他们晋升的资本,而真正付出努力的中国工程师却只能默默看着成果被他人占有。

除此之外,甲骨文在对待中国员工时,始终秉持着一种错误的观念。

认为中国员工 “只需要会操作即可”,完全忽视了中国员工的智慧和潜力,将他们贬低为只能从事简单操作的劳动力。

同时,甲骨文对其产品和服务还采取了高价策略。

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每年都需要向其支付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高昂软件使用费和服务费。

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让众多企业苦不堪言,甲骨文的这些傲慢之举,就逐渐引发了中国企业和整个行业的不满。

中国企业与国产数据库的崛起

面对甲骨文的种种霸权与傲慢行径,中国企业并未选择忍气吞声。

而是毅然决然地发起了绝地反击,一场关乎技术自主、尊严捍卫的战斗就此打响。

2008 年,甲骨文对阿里巴巴的一次不合理涨价,成为了这场反击战的导火索。

阿里巴巴深知依赖他人技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王坚博士的带领下,一支充满热血与斗志的 “飞天” 项目组应运而生。

在那无数个日夜,团队成员们在地下室里埋头钻研、攻坚克难,没有丝毫退缩。

苦心人,天不负,仅仅四年之后,阿里巴巴就成功研发出了 OceanBase 这一新型数据库,性能卓越非凡,令人惊叹的是,其事务处理速度竟比甲骨文还要快上 20%。

而且,它很快就在实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在淘宝的核心系统率先应用。

扛住了双 11 购物狂欢节那高达 350 亿交易额的巨大压力,并且实现了零故障,这无疑是给了甲骨文重重的一击。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华为也迅速投身到国产数据库的研发浪潮中。

推出的 GaussDB 在安全性方面达到了甲骨文从未企及的高度,获得了高评级,为金融等对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腾讯的 TDSQL 同样表现亮眼,深度适配社交数据的特性。

让微信支付每秒百万级的交易都能流畅运行,完美满足了社交平台海量数据处理的特殊需求。

众多中国企业看到了国产数据库的潜力与实力,纷纷抛弃甲骨文,选择国产数据库作为自己的技术支撑。

2016 年财政部发文要求政府部门采购优先选择国产数据库。

2019 年央行又提出银行要完成核心系统国产化改造,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甲骨文的落败与中国数据库的雄起

在国产数据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浪潮下,甲骨文的处境愈发艰难。

曾经不可一世的它,在中国市场上的辉煌逐渐褪去,迎来了衰落的命运。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国产数据库,甲骨文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订单数量锐减,业务开展举步维艰。

2019 年,这对于甲骨文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之年,它不得不做出裁撤中国研发中心的艰难决定。

900 多名员工被迫离开,曾经热闹的研发场地变得冷冷清清,甲骨文就这样在中国市场黯然退场,曾经的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而在全球市场上,甲骨文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布局,比如花费 280 亿美元收购医疗公司 Cerner。

然而这一举措不但没有让它重获生机,反而使其背上了高达 800 亿美元的巨额债务。

无奈之下,只能削减在 AI 等领域的投入,导致其在新兴技术竞争中逐渐掉队,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数据库产业正以蓬勃的姿态迈向未来。

国产数据库不仅牢牢守住了国内市场,实现了自主可控,更是凭借着贴合本土需求的技术和服务,逐步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

像 OceanBase 已经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数据库品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

未来,中国数据库产业有望继续高歌猛进,而甲骨文的衰落也成为了一个警示,唯有尊重市场、平等合作,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长久立足。

结语

回首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起起落落,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终会被实力和决心打破。

中国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在数据库领域从受制于人到扬眉吐气,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

面对挑战,只要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便能在科技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世界见证中国力量的崛起与不凡。

参考信息来源:

华声在线——中国科技巨头两次被“踢开”——金钱买不来尊重,市场换不到技术

澎湃新闻——那个看不起中国市场的科技巨头,掉队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与TikTok合作的甲骨文是谁为什么"败走"中国市场

中国日报网——最新报告:2027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预计达到837.42亿元

央视网——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大裁员:离职赔偿N+6,资深员工不满

观察者网——-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培养这么多工程师还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科技   中国   中国市场   员工   甲骨文   数据库   中国企业   技术   行业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