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富创造的领域,总有一种声音将成功归因于 “运气”:有人靠风口行业一夜暴富,有人凭偶然机会斩获暴利。
但股神巴菲特用 60 年人生智慧证明:真正的财富积累从来不是随机事件,而是认知变现的必然结果。
他具体有多牛?他长期雄踞福布斯富豪榜,且在未及 50 年之期内将 100 美元增值至 720 亿美元。
步步高之老板段永平耗费 62 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赴午餐,财富呈爆发式增长,黄峥亦同往,而后创立某多多,身价以亿计量。
我在学习了他的智慧后发现,那些能穿越周期、持续创造财富的人,都不靠运气,而靠3条路子!
主流观点认为 “找个稳定工作、存够钱” 就是安全,但巴菲特提出颠覆性认知:真正的安全来自 “反脆弱”—— 能从波动中获利的能力,远比 “稳定” 更可靠。
当有人抱怨 “行业裁员”“经济下行” 时,反脆弱者看到的是 “低价资源”“竞争减少” 的机会。就像竹子在风暴中弯腰而非折断,反脆弱的本质是用 “主动暴露小风险” 换取 “应对大危机的弹性”。
《反脆弱》中有一个 “杠铃策略”,也就是避免把人生资源投入单一 “稳定” 路径,而是同时拥有 “安全底线” 和 “弹性机会”。
例如90% 的精力用于做好现有工作(确保生存),10% 的精力探索副业(如自媒体、技能变现),这种布局能让你在 “黑天鹅” 来临时,不仅不被击垮,反而获得新机会。
阿胖这里说的 “反脆弱” ,本质是理解 “危机的双面性”。
比如裁员潮中,优秀人才被低估,反脆弱者趁机跳槽到更有潜力的公司;
比如行业低谷时,原材料、客户成本降低,反脆弱者低成本启动创业;
再比如经济下行期,人们更珍惜 “高性价比产品”,反脆弱者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我认识一个朋友,暂时叫他小林,他在传统车企做行政,有段时间公司缩减福利,她意识到 “单一收入” 的风险,于是用业余时间学习短视频剪辑,分享 “职场办公技巧”。
初期没人关注,但她坚持每周更新 3 条视频。
2021 年车企裁员,她被优化,但此时她的、账号已积累 10 万粉丝,接到 3 家 MCN 机构邀约,最终成为全职博主,收入比之前高 3 倍。
她用 10% 的业余时间(小风险),换取了 “失业后仍有收入” 的弹性(大收益)。
安稳才是最大的危机,认为 “铁饭碗” 永远安全,拒绝学习新技能,最终被 AI 替代;
把所有积蓄存在银行,通货膨胀悄悄侵蚀财富;
不敢尝试副业,担心 “浪费时间”,却在主业危机时束手无策。
我们一定要有反脆弱的意识,让自己在危机中有更多机会!
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反脆弱者呢?阿胖分享一些操作步骤!
1、留足 “安全底线”:每月存下收入的 30%,确保有 6 个月生活费,应对突发危机,如失业、疾病。
2、培养 “可迁移技能”:每周花 5 小时学一项 “跨行业通用技能”,如写作、数据分析、视频剪辑。
比如行政岗学 Excel 数据分析,即便转行电商、教育行业也能用。
3、用 “低成本试错” 开副业:从 “不需要启动资金” 的事开始。
直接落实好这3步,我们的反脆弱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很多人梦想 “一夜暴富”,但巴菲特说:真正的财富增长像滚雪球,关键是找到足够长的坡(时间)和足够湿的雪(复利)。
他 26 岁时净资产仅 14 万美元,到 89 岁时超 820 亿美元,99% 的财富是 50 岁后积累的 —— 这不是因为他 50 岁突然变聪明,而是因为 “长坡厚雪” 的效应在时间加持下爆发。
巴菲特从 10 岁开始每天阅读 5 小时,这个习惯坚持了 70 年:
10-20 岁:通读所有能找到的投资书籍(如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奠定认知基础;
30-50 岁:每天阅读企业财报和行业报告,积累商业洞察力;
60 岁至今:仍保持每天阅读报纸、书籍的习惯,了解科技与社会趋势。
他用 70 年时间(长坡)积累 “商业认知雪”,最终形成 “看一眼财报就能判断企业价值” 的能力(厚雪),这种能力让他在投资中几乎无往不利。
我认识一位王师傅,他在小区门口开修车铺,起初生意一般。但他有两个习惯:
每天收工后花 1 小时研究新能源车维修教程(当时小区燃油车为主);
对所有客户承诺 “修不好不收费”,积累了 “靠谱” 的口碑。
5 年后,小区新能源车比例超 60%,其他修车铺因不懂新能源而倒闭,王师傅的铺子成为周边唯一能修电动车的地方,客户排队预约,月收入是同行的 5 倍。
他用 5 年时间积累 “新能源车维修技能”(长坡),当趋势来临时,技能与口碑形成 “复利效应”(厚雪)。
滚雪球明明是一个非常好的赚钱成长思路,但很多人却不重视。
比如学一门冷门手艺(如古籍修复),初期收入低,但 10 年后全国可能只有百人精通,时薪超千元;
比如经营自媒体账号,前 2 年可能没流量,但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第 3 年可能迎来粉丝暴涨;
比如培养运动习惯,每天跑步 30 分钟,短期看不出变化,但 10 年后身体素质远超同龄人,节省医疗开支。
我们具体怎么把滚雪球这件事做好,让自己获益更多呢?
1、找 “3-5 年见效的事”:列一张表,写下 “做 1 年没效果,但做 5 年很厉害” 的事,比如学编程、练书法、深耕某行业。
2、每天投入 “核心 1 小时”:不必贪多,每天专注做 1 件 “长坡” 事,如写 500 字行业分析、练习 1 小时设计软件。
3、用 “成果迭代” 放大效应:把每次产出的成果(如文章、方案、客户反馈)作为下一次的基础,避免重复从零开始。
主流观点认为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所以生活中,“追风口” 的陷阱无处不在:
看到别人做跨境电商赚钱,跟风投入,却不懂选品和物流;
加盟 “潮玩店”,却没发现目标客户群体只是小众;
辞职做 “元宇宙虚拟房产销售”,却连 “虚拟房产如何变现” 都不清楚。
巴菲特提出颠覆性认知:真正的财富源自对 “真实需求” 的深度满足,而非对趋势的盲目追逐。
当人们为直播带货、元宇宙概念疯狂时,巴菲特的逻辑是:先问 “人们 10 年后还需要什么”,再决定是否投入。例如:餐饮、医疗、教育等 “永恒需求”,永远有机会。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指出:“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客户需求”。风口带来的是短期流量,需求才是长期根基。
大概在2021 年,我社区周边开了 3 家 “网红早餐店”,主打 “创意包子”“特色豆浆”,装修精致但价格高。
但我的邻居李姐反其道而行之,在巷子里开了家 “实惠早餐铺”,只卖包子、油条、小米粥,价格比网红店低 30%,分量足。
网红店靠打卡流量撑了半年后倒闭,李姐的铺子却因 “便宜、管饱、准时开门” 成为社区居民的 “刚需选择”,每天早上排队 20 米,月利润稳定在 3 万元。
她不追 “网红风口”,只解决 “上班族花 5 元吃顿踏实早餐” 的真实需求,看似 “没创意”,却抓住了永恒的市场。
给大家分享一些落地的方法。
比如当我们要判断一个事能不能做时,可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件事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
2、这个人愿意为这个问题付多少钱?
3、如果明天没人讨论这个 “风口” 了,这件事还能做吗?
这样能有效避免踩坑。
那怎么找到并做好那些能落地的需求的相关事情呢?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
首先,观察 “高频低消” 场景:在小区、写字楼、学校周边观察,记录人们每天都需要、愿意重复花钱的事(如打印、代取快递、早餐)。
其次测试 “最小可行性产品”:用最低成本验证需求,如在朋友中卖手工饼干,可以先预收钱再制作,避免库存风险。
最后,拒绝 “复杂解决方案”:能一句话说清的需求,才是真需求。例如 “让妈妈们 30 分钟做好晚餐” 比 “构建智能厨房生态系统” 更靠谱。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