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视频|80年前的侨乡,铁血七子守孤楼
80年前的今天,是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当这一消息传到江门开平市赤坎镇时,当地人民纷纷涌向潭江畔,只为第一时间让南楼七壮士能够听到。
1945年7月,开平赤坎镇潭江畔的南楼里,七名侨乡子弟攥紧钢枪,死守日军撤退要道。弹尽粮绝,他们用刺刀对峙毒气;山河破碎,他们用生命最后的10天,以血肉筑起长城,守护侨乡的每一寸山河!
被日军围困下,他们写下血书:“尽忠为国为乡”;弹孔密布的碉楼里,他们高喊“宁死不降”!日军用毒弹轰开楼体,却轰不垮中华儿女的脊梁。
当胜利的曙光穿透硝烟,七具残缺的遗体面朝南楼沉入潭江。80年过去,弹痕累累的碉楼依然矗立——那是刻在民族脊梁上的勋章,是永不褪色的忠魂战旗!
日军撤退路上的碉楼
走进赤坎南楼,斑驳的墙体上密布的弹坑炮孔。那每一处残缺,都是战火的亲吻,都是不屈的印记。
1913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南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3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
抗战以来,日本虽占领江门,但是对开平等地每次都是来抢了就跑,并不是完全占领,所以各地自己组织的自卫队很活跃。1944年6月,开平第三次沦陷后,赤坎司徒四乡自卫队设队部于南楼。
侨居南洋的司徒煦知道家乡遭到日军入侵的消息后,遂与侨居南洋的同乡兄弟司徒遇联络,联合爱国侨胞20多人毅然组成抗日志愿队回国杀敌。两人回国后,参加司徒四乡自卫队南楼中队。
1943年河对岸的三埠镇沦陷后,赤坎镇便成为了前线。日军屡次派汽艇从水路进犯赤坎,都被该自卫队击退。
1945年7月,抗日战争已到末期,占领雷州半岛的日本侵略者陆续开始撤退,计划经过阳春、恩平,然后走水路撤退到广州。如果走水路,就要经过潭江上的重镇赤坎。
日本侵略者要想彻底打通撤退的水路航道,就必须要拿下赤坎,以及作为赤坎屏障的腾蛟岛。腾蛟岛的南北各有一条河,河边各有一楼,分别是南楼和北楼。南边是日军撤退必经之地,而南楼,扼守着潭江要冲,高7层19米,居高临下,一览无遗。
7月16日晚上,3000名日军兵分三路直扑赤坎。驻扎在赤坎的国民党广阳指挥部李江闻风即率部逃往夹水(今大沙镇夹水村),致使赤坎沦陷。司徒四乡自卫队队员据守南楼及隔河相对的北楼,抗击沿潭江进犯的日军。日军以机枪牵制扫射北楼,以汽艇从水上猛袭南楼。驻扎在南楼的自卫队队员,用步枪、轻机枪和土炮向日船轰射,击沉日汽艇3艘,射杀溺毙敌伪百余人。
战斗10天顽强抵御日军
进入楼内,真可谓步步惊心。拾阶而上,逼仄的楼梯间回荡着历史的足音。每一转弯处,每一寸壁垣,皆是碎弹痕、炮弹洞。阳光透过墙上累累的炮孔,在尘埃里切割出光路,恍然间与当年壮士们坚守的身影重叠。
7月17日晚上,日军分陆路和水路包抄南楼、北楼,战斗正式打响。日寇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利用几艘汽艇从水路假装攻击南楼,实际上却调动大量陆军从南楼背后的村庄进行包抄。
北楼的自卫队队员在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固守南楼的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共7名自卫队队员自愿留下凭楼坚守。
“日本侵略者来到后,经常到处抢粮食、牲口,抓壮丁拉车、拉炮。乡亲们没办法,只能逃难,村里逐渐就荒芜了。”村里老人回忆,南楼队员坚守了很多天。当时,南楼内只有30多斤粮食,食水短缺,弹药有限。但七壮士坚守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并凭借有利地形打击日军。
据村里老人介绍,日本侵略者还驱赶村中的俘虏和老妇到楼下劝降,司徒煦不为所动,在楼上说:“请诸婶孃安心归耕,勿预此事,吾辈七人,已共事以此为坟墓。”此后,日军数次逼降、劝降,收到的回答,只有从枪孔中射出的子弹。
7名队员坚守了很多天,哪怕弹尽粮绝、救援无望,也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战斗持续到23日,司徒旋执笔在南边的墙上写下遗书:“……敌人屡劝我们投降,我们虽不甚读诗书,但对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以明瞭……”后认为没到最后关头,决不能轻易去死,大家遂放弃自杀想法,决心誓与南楼共存亡。
7月25日,久攻不下的日军竟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灭绝人性地用毒瓦斯炮弹炮轰南楼。七位钢铁铸就的躯体,在毒烟中渐渐失力、倒下……
被俘次日,牢狱之中。日军的利诱与威逼,换不来七位壮士的半句屈服。日军凶相毕露,对七壮士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将他们的皮肉一点一点割下,把手指脚趾全部斩断,把耳朵鼻子也割下,并将牙齿全部凿光。
七位壮士双目圆睁,大骂日军,最后英勇就义。残忍的日军还不解恨,竟将七壮士肢解,抛尸于潭江中。他们最大的38岁,最小的只有18岁,有的刚新婚一个星期,有的还没有成家。
8月3日,日军放弃赤坎全军撤离。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南楼七烈士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们倒下那天,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只有20天。
后来,有5位壮士的遗体被乡民打捞起来隆重安葬,其中,司徒遇面目全非的遗体还是被他的妻子发现的。然而,副队长司徒煦、弹药兵司徒丙的遗体却永远留在了潭江,与江水相伴。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开平,是一片拥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热土,弹痕累累的南楼便是其中的见证之一。
南楼上的每个炮洞、每个枪口都在重现当年七壮士抗击日寇的壮烈场景,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江门五邑侨乡犯下滔天罪行的如山铁证。
七壮士坚守南楼前后共计10天,射杀日军官兵16名,成功拖延了日军借道侨乡水路撤退计划的实施,彰显了侨乡人民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开平一中召开追悼会,开、恩、台、新四邑数万人参加。追悼会上泣声动地,人们列队护灵至腾蛟庙,将烈士的灵位安放在三灵宫,并将三灵宫易名为“七烈祠”,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入人心。
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对南楼进行修葺,增设了纪念馆、七烈士雕像、牌楼,并遍植花卉树木,建成南楼纪念公园。
“一楼作砥柱中流气吞风云在不让田横五百,七子护河山半壁心坚金石雄于项羽八千。”南楼纪念公园牌坊上的对联书写着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抗战故事。
公园道路两旁的松柏挺拔有力,公园中心则是用紫红色花岗岩砌成的七烈士雕像,屹立在南楼前方,做着英勇斗争的姿势,令人肃然起敬。
2003年,南楼纪念公园被中国侨联公布为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2019年4月,赤坎南楼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修缮和内部布展也于当年完成。
近年来,开平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师生、海内外乡亲在重阳节,到这里举行公祭,缅怀英烈,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侨乡抗战的丰碑上。
今日南楼,伤痕依旧沉默。
再临南楼,透过布满弹孔的墙壁向外张望:纪念公园外,新居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祥和。凭楼远眺,堤岸草木摇曳着深深浅浅的翠影。少年们的欢声笑语,随晚风飘散开来。不远处,肃穆的七烈士雕像愈发庄重。而更远些,新生的赤坎镇,一砖一瓦正汇聚成磅礴的蓝图……
这山河安宁、万家灯火的每一幕温馨,是对七烈士最深沉的回应:河山无恙,国泰民安。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摄影:熊毅 申红洲
摄像/剪辑:熊毅
【作者】 申红洲;熊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