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啡更“续命”再添新证!多项研究:两者同饮,死亡风险降45%,但这一比例是关键!且每天3杯茶抗衰效果最佳

无论是为了提神醒脑,还是单纯享受那一口苦中带香的醇厚,咖啡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精神续命水”。有人笑称,没喝咖啡之前,灵魂都是离线的。可“喝茶党”却不服:怎么回事?是我们茶不配拥有姓名了吗?而“组合党”则笑而不语——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当然是咖啡加茶“双修”。

咖啡、茶与白水“最佳组合”——每天7~8杯咖啡和茶“黄金比”——2∶3

不过,问题来了,除了咖啡和茶,我们日常还离不开白水。真正让人犯难的,是三者的“最佳组合”究竟是什么?难道健康的秘诀真的只是“多喝热水”? 近期发表在《英国营养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项研究[1]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每天摄入约7~8杯咖啡、茶和白开水的组合,与最低的死亡风险相关。当总饮用量超过4杯时,若用咖啡或茶部分替代白水(尤其保持咖啡与茶约2∶3的比例),还能进一步降低全因死亡、癌症、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一标准杯为8盎司,约240 ml)

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依托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的数据,共纳入182770名中位年龄为57岁的参与者,其中男性占比43%。研究中,受试者的中位日摄入量分别为:咖啡1.67杯、茶2.75杯、白开水2杯;其中总饮用量在4~8杯/天的参与者占比高达77.6%。

研究者根据参与者每日总饮用量,将人群分为四个组别:低摄入组、中等摄入组(4~6杯/天)、充足摄入组(7~8杯/天)和高摄入组(≥9杯/天)。

在中位随访13.3年后,研究共记录到10789例死亡(5.9%),其中癌症死亡5940例(3.3%),心血管疾病死亡2014例(1.1%),呼吸系统疾病死亡633例(0.3%),消化系统疾病死亡331例(0.2%)。

并且,咖啡、茶和白水的总摄入量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即风险的变化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差”的简单直线趋势,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个“最佳区间”。

具体来说,当每天总饮品摄入量达到约7~8杯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调整性别、年龄、教育水平、BMI、吸烟状态、身体活动水平及基础疾病等多种变量后,相较于低摄入组(4~6杯/天)、充足摄入组(7~8杯/天)和高摄入组(≥9杯/天)群体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24%、28%和29%。

不同饮水量与全因死亡及特定原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

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与咖啡、茶、和白水总摄入量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了总摄入量的“最佳范围”后,关键问题变为:如何在咖啡、茶和白水之间进行搭配才最健康。

研究者模拟了不同饮品的替代效应,发现将白水替换为咖啡或茶,与较低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关,而咖啡与茶保持约2∶3的摄入比例时,风险最低。

保持第三种饮品(咖啡、茶或白水)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种饮品替换为另一种饮品时,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在总摄入量超过4杯/天的情况下,相较于每天只喝白水的人群,咖啡与茶按2∶3比例均衡摄入的人群全因死亡、癌症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消化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约45%、41%、31%、72%和65%。

然而,如果每天喝得太少——低于4杯/天,咖啡和茶的健康优势则不明显;而总量过多——超过9杯/天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甚至略高于只喝白水的人群。

不同饮品组合对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咖啡和茶为何能带来这样的健康“魔法”?这与它们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密切相关。

咖啡含绿原酸、葫芦巴碱等,具抗氧化和抗炎能力;茶富含茶多酚和儿茶素,同样具强大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两者结合,有望形成“1+1>2”的协同效果。

不过,这种“魔法”只有在总摄入量充足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每日饮品总量低于4杯,咖啡、茶或白水之间的死亡风险差别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咖啡因的利尿作用有关:它通过拮抗腺苷受体和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尿量。如果摄入过低,咖啡或茶不仅无法发挥益处,甚至可能因为轻微脱水抵消部分健康效果。因此,在低总摄入量下,不宜单纯依赖咖啡或茶获得健康益处。

同时,过量饮用也有潜在风险。当每日总摄入量超过9杯时,将白水替换为咖啡或茶可能带来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其原因包括咖啡因可能提升心率和血压,鞣酸降低钙、铁吸收,而二萜类物质可能增加胆固醇水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每天摄入咖啡、茶和白水总计约7~8杯时死亡风险较低,且在总摄入量超过4杯/天时,用咖啡或茶替代白开水可降低死亡风险,其中咖啡与茶按约2∶3的比例均衡饮用时,全因死亡及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特定原因死亡风险降至最低。

糖和脂肪,悄悄偷走了咖啡的健康buff

事实上,单拎出咖啡或茶来,也是很能“打”的存在。一项发表于《营养杂志》(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2]表明,饮用咖啡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显著相关,但这种好处并非“加料不限量”。只有黑咖啡或仅添加少量糖和饱和脂肪的咖啡才能带来健康收益,一旦加糖或加脂过多,这种保护效应便会消失。

这项研究利用了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数据,纳入了46222名20岁以上的成年人。研究者首先将参与者饮用的咖啡分为两大类:不含任何添加物的黑咖啡,以及添加了糖、奶油等成分的非黑咖啡

对于后者,他们进一步计算了每杯咖啡中糖和饱和脂肪的含量,并依据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对“健康”标签的标准——即每日摄入量低于5%(糖将非黑咖啡细分为四种类型:低糖低脂(LSLF)、低糖高脂(LSHF)、高糖低脂(HSLF)以及高糖高脂(HSHF)。同时,为了分析摄入量与健康风险的关系,研究者还根据每日咖啡摄入量将参与者分为不饮用、。

在中位随访9.3至11.3年期间,共记录到7074例全因死亡,其中包括1176例癌症相关死亡和1089例心血管疾病死亡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至3杯的“重度咖啡爱好者”,全因死亡风险也下降了15%。

总咖啡、含咖啡因咖啡和不含咖啡因咖啡的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癌症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咖啡消费量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然而,当研究者进一步拆解咖啡的“成分密码”时,一个有趣的转折出现了——咖啡的健康魔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含咖啡因的黑咖啡和低糖低脂咖啡(LSLF)上

与不喝咖啡者相比,这两类咖啡均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4%有关;而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这种保护效应更为明显。喝黑咖啡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高达35%,而饮用低糖低脂咖啡者则下降约25%。

相反,那些加入大量糖或饱和脂肪的咖啡——无论是“高糖低脂”“低糖高脂”还是“双高配置”——都未表现出显著的死亡风险降低作用。

按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量进行分类后,咖啡摄入与全因死亡、癌症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每天1到3杯的黑咖啡,或仅加入微量糖和奶的咖啡,似乎是最大化健康效益的选择。而当我们手中的咖啡变成了一杯富含糖和奶油的“甜点”时,其潜在的健康益处便可能大打折扣。

每天3杯茶或6~8克茶叶抗衰

与此同时,养生路上还有一位“老搭档”怎能缺席——茶。它们的魅力不仅在于那股回甘的香气,更在于茶多酚这类天然的抗氧化剂。

既往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炎、抗衰老、调节表观遗传等多重功效,可谓养生界的“顶流”。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团队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的研究[3]为茶中的抗衰秘密提供了更具体的数据支持:每天喝大约3杯茶(或相当于6~8克茶叶)的人,抗衰老效果最为显著。

这项研究的用心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照搬西方袋泡茶”的评估方式,而是充分考虑了中国人的饮茶习惯。研究不仅涵盖了绿茶、红茶、乌龙黑茶、黄茶、白茶、花茶、甜茶等多种茶茶、与类,还将饮茶频率细分为“目前不饮用”“每周1~2天”、“每周3~5天”以及“几乎每天”。同时还记录了实际使用的茶叶重量(以克为单位),使得数据更贴近现实,也更具代表性。

那么,喝茶到底能带来多大抗衰效应?结果显示,与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2–3杯茶的人,其“KDM-BA加速度”最低。换句话说,他们的生理衰老速度最慢。而每天饮用6~8克茶叶时,这种“抗老相关性”达到顶峰。

所谓“KDM-BA加速度” 是一个衡量个体衰老速度的生物标志物。该指标每增加1年,死亡风险就会上升约56%。同时,它在预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体力衰弱等老年相关疾病方面,也展现出极高的敏感性。

简而言之,喝茶不只是放松,更可能是让生命的时钟走得慢一点的方式。

看来,日常生活里,我们不必在“今天喝咖啡还是喝茶”之间左右为难了。既能享受咖啡的醇厚,又不辜负茶的清香才是现代人忙碌生活中的小确幸~

仍需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均不能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本文转自梅斯医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美食   比例   风险   咖啡   效果   关键   白水   心血管疾病   健康   癌症   低糖   饮品   组合   研究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