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常说“小暑懂规矩,伏天少遭罪”,而这里所说的规矩,便凝结在“做2事、忌2事、吃3样”里。
今日就是小暑节气了,老辈人传下的“2做2忌3吃”,到底指哪些?有没有道理?本篇内容就和详细说说。
1、食新
小暑前后,夏收的余温尚未散尽,新收获的小麦还有“余温”,“食新”便成了小暑节气的仪式。
在小暑这天,人们会将新粮碾成米、磨成面,先敬奉天地与谷神,再端上自家餐桌,祈求来年继续风调雨顺。
从食用价值来看,新米中的碳水化合物更易吸收,新麦里的膳食纤维保留更完整,恰好能弥补农忙时体力的消耗。
另外“食新”与“食辛”的谐音关联,有接纳当下辛劳,期待来年顺遂的寓意。
2、买花
小暑节气一到,在一些南方的集市上,便多了些卖花人,竹篮里的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堆成香雪,这便是被称作“夏日三白”的花草。
人们在这一天买花,不只为了好看,更看重其实际用处。将鲜花置于帐中,清芬能驱散闷热带来的烦躁;挂在衣襟上,香气可减少蚊虫滋扰,毕竟以前没有现在的灭蚊设备。
1、不随意坐露天木凳,尤其是雨后
观察小暑的天,像孩子的脸,雨来得急去得快。雨后的露天木凳,看着表面干爽,内里却吸饱了水分,太阳一晒,潮气便顺着木纹往外蒸腾。
如果此时久坐在上面,湿气会顺着皮肤渗入体内,偶尔无所谓,长时间的话,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不适。
更需留意的是,潮湿的木缝也是小虫的温床,蜱虫、螨虫常藏于其中,被叮咬的话可能导致皮肤过敏。
因此,老辈人总叮嘱“夏不坐木”,就是上述原因。
2、不贪凉洗冷水澡
小暑节气到来之后,温度较高,从烈日下回到家中,最想做的莫过于冲个冷水澡,尤其是农村的井水,更显冰凉。
但是,这样做却存在风险,人体在高温下,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突然遭遇冷水刺激,血管会急剧收缩,轻则感冒头痛,重则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建议大家采取“渐凉”的措施,先用温毛巾擦身,待体温稍降再用温水沐浴,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1、黄鳝
老话常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性温味甘,能补气血、祛寒湿,恰好应对暑天里因出汗多导致的气虚乏力。
另外黄鳝的肉质细嫩,营养易吸收,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食用。
烹饪时无需复杂调料,清蒸最能保留本味,出锅后撒把葱花,淋少许生抽,吃起来就很美味了。
2、莲藕
小暑节气的莲藕,脆嫩多汁,是天然的“解暑神器”。它性微凉,对付暑热引发的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再好不过。
作为水生植物,莲藕自带“清润”特质,既能凉拌生食,也可炖汤慢煮。
不少朋友还喜欢将莲藕与排骨同炖,汤鲜味美,既能补充水分,又能通过膳食纤维促进消化,是暑天里“补而不燥”的美食。
3、绿豆芽
绿豆发成芽后,便从寒凉的绿豆变成了平和的芽菜,更适合暑天食用。
绿豆芽含水量高,能补充出汗流失的水分;另外,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暑热导致的便秘。
豆芽可以清炒还可以凉拌,都比较常见,简单调味便清脆可口。
上述就是小暑节气“2做2忌3吃”的相关内容,看似是零散的讲究,实则是为健康着想。希望大家看完本篇内容后,都能够平安过夏。
今天就是小暑节气了,你们当地有这些讲究吗?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