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的千古名句用夸张的描述、神话的表达,给古蜀国的历史蒙上了一层难以言明的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古蜀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分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原因主要是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迄今仅存两部主要的古蜀史,即常璩的《华阳国志》和扬雄的《蜀王本纪》,而《蜀王本纪》残缺太多,语焉不详。《华阳国志》就成为我们为数不多能透过文字记载窥探古蜀国历史的珍贵典籍。
古蜀国还有哪些未知的际遇,让我们一起到《华阳国志》中去找寻答案……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
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
▲《华阳国志·蜀志》相关记载
《蜀王本纪》中也有相互印证的类似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东周末年,统治孱弱,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失控,有蜀侯蚕丛,他的眼睛是竖着生的,他最早称王。
蚕丛死后,用石头制作棺椁,国人纷纷效仿,故而民间认为,石棺椁都是纵目人的坟墓。
蜀国的第二代国王叫柏灌。第三代国王叫鱼凫。鱼凫王在湔山打猎时,忽然得道成仙而去,蜀人思念他,为他建立了祠堂。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蜀国”的历史是从“蚕丛”开始的。《说文解字》称:“蜀,葵中蚕也。”“蜀”字应是从“蚕”演变而来。蜀与蚕有着密切关系,进入成都平原的蜀人显然也把养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蜀王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传说这些蜀王皆神仙,“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
▲蚕丛“青衣神像”
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代表了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有前后继承关系的统治政权。所谓三代蜀王“各数百岁”,并不是指具体某位帝王活了数百岁,而是指每代蜀国政权各延续了数百年。
相传第一代蜀王蚕丛教导人民种桑养蚕,民间称其为蚕神,又称青衣神。蚕丛氏兴起于岷江上游蜀山,是蜀山氏的直系后代和蚕桑业的传承者。其名号从蜀山氏转化为蚕丛氏,就是这个族群从饲养桑蚕转化为饲养家蚕的反映。
《先蜀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蚕丛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也就是现在茂县叠溪,古称蚕陵。蚕陵以南沿岷江到成都沿途有蚕崖关、蚕崖石等古地名,这些就是蚕丛氏向成都平原迁徙的证据。蚕丛氏进入成都平原的年代早于商代,大约在夏朝。
继蚕丛之后在成都平原建立早期国家的还有柏灌和鱼凫。史书有关柏灌的记述极少,不过从文字上看,应是一位崇拜某种鹳类大鸟的王者。
关于鱼凫的记载稍多,《华阳国志》载“鱼凫田于湔山”。成都平原河流纵横,渔猎经济发达,鱼凫成为蜀王的崇拜神灵也就不奇怪了。
▲鸟形青铜器
总体来说,《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古籍史册上有关蜀王蚕丛、柏灌、鱼凫的记载很少,表述也颇具神话色彩,因而后人对此多怀疑。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成都平原发现了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史前城址群和三星堆遗址,表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成都平原已成为文明的起源中心或进入早期国家发展阶段。
▲宝墩遗址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星堆遗址中出现大量纵目面具、鸟形青铜器、鱼凫形勺把等,这似乎表明前后相继的三代蜀王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
[2]《华阳国志校注》刘琳.
[3]《华阳国志译注》彭华.
[4]《<华阳国志>研究》刘重来 徐适端
[5]《成都简史》何一民 王毅
[6]《成都通史》段渝
【栏目简介】成都是中国地方志的重要发祥地,方志始祖常璩的故乡。东晋成都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体例最完备的地方志。该书分12卷,约11万字,重点记述从远古到东晋的巴蜀史事,在编纂体例上首次将历史、地理、人物结合,开创中国地方志的新体例,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地方史和巴蜀文明提供了重要史料。《华阳国志》记述广泛,书中包含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比如古蜀王国、武王伐纣、秦并巴蜀、李冰治水、火井煮盐、文翁兴学等。成都方志微信公号特别开设“一起读《华阳国志》”专栏,跟随小志翻阅这部最古老的地方志,聊聊古代巴蜀的逸闻趣事。今天,一起了解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入川的故事火井煮盐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