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昕妍(内江师范学院)
“从开门到现在就没断过队,想买两串得排俩小时!”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一家糖葫芦店前,市民熊先生哭笑不得地说。这样的场景不仅出现在哈尔滨,也在南京、杭州等城市同步上演。一家糖葫芦店门前蜿蜒的队伍,成为今秋街头最具说服力的消费现象。这款新晋“顶流”奶皮子糖葫芦,将内蒙古的醇厚奶皮与酸甜山楂、香脆炒米结合,甚至创新加入晴王葡萄、草莓等食材,成功俘获了全国各地食客的胃。在这股美食热潮中,我们却需要保持一份冷静的思考:当消费决策越来越受群体行为影响时,如何守住个人的真实需求?
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在这波奶皮子糖葫芦热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放弃独立判断,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心理机制原本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智慧,在消费社会中却被无限放大。当“大家都在买”“全网都在晒”成为一种无形压力,购买行为就不再源于内在需求,而是对外部期待的回应。一位排队两小时的大学生坦言:“其实我对奶皮子没什么特别喜好,但室友都买了,我不买好像跟不上潮流。”这句话揭示了当下年轻人消费行为中的一个普遍困境——我们是在为自己消费,还是在为“他人眼中的自己”消费?
在社交媒体时代,食物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奶皮子糖葫芦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消费品,更成为一种社交资本和身份象征。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指出,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已经超越了使用价值。购买和展示奶皮子糖葫芦,成为年轻人彰显自己“紧跟潮流”“懂得生活”的方式。这种符号化消费背后,是当代青年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在价值多元、标准模糊的现代社会,通过消费选择来寻求群体归属感和自我确认,成为一种便捷的路径。
现代人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受到算法推荐的影响。打开任意一个社交平台,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精心编排的内容:排长队的盛况、诱人的特写镜头、一边倒的赞美之词。美国法学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概念,在此次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当消费者被同类信息反复包围,很容易产生“所有人都喜欢这个产品”的错觉,从而削弱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内容很少展示产品的另一面:口味不符期待的失望、漫长排队的时间成本、过高的价格与实际体验的落差。这种选择性呈现进一步扭曲了消费者的决策基础。
面对汹涌的消费浪潮,如何保持清醒?这需要消费者建立更加成熟的消费观念。
首先,区分真实需求与创造需求。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外界影响,我还会想买这个产品吗?”答案往往能帮助我们看清内心真实的想法。其次,重视个人体验而非他人评价。美食的本质是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官体验,这种体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他人的五星好评,不一定代表同样适合自己。最后,认识并抵抗从众压力。不购买热门产品并不会错过什么,盲目跟风却可能浪费时间、金钱,甚至带来失望的体验。
奶皮子糖葫芦本身无罪,甚至它的创新值得肯定。但我们消费它的理由,应该是真实的喜爱和需求,而非害怕落伍的焦虑或被制造的渴望。下一次面对这样的消费热潮时,或许我们可以先停下脚步,问自己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问题:“我真的需要吗?”在这个被各种声音包围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做出清醒的消费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毕竟,真正定义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消费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思考和选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