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公布2035年减排目标,计划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峰值水平降低7%至10,同时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30%以上。
中国这一新目标是其第一次给出如此明确的减排数字,是基于自身发展阶段、能源结构和产业基础制定的务实规划。
然而,欧盟气候事务专员胡克斯特拉却公开批评这一目标“明显令人失望”,并声称它“远低于现实可行、符合要求的水平”。
胡克斯特拉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排放大国,这一目标将大幅增加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难度。
面对欧盟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9月26日通过书面形式作出回应。回应用六个字精准概括了欧盟在气候问题上的表现——“说大话、做小事”。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指出,“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团结,削弱合作氛围,才是真正令人失望”。
中方明确表示,中国是“在减排承诺上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执行最有效的国家”,并敦促欧盟停止空喊口号。
更有力的是,中方在回应中还不点名提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言论——“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骗局”。
中方质问欧盟,为何对这类否定气候问题的言论视而不见,却对中国实实在在的行动严苛挑剔。
欧盟对中国和美国的气候政策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一双重标准现象十分明显。
当特朗普政府公开宣称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并退出《巴黎协定》时,欧盟并没有发出强烈批评声音。
欧盟甚至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也没有号召全世界去谴责美国,没有搞大规模的制裁。
反而在一些领域继续与美国合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直在认真履行减排承诺,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欧盟却对中国实实在在的行动指手画脚。
这种双重标准让人不得不质疑欧盟在气候问题上的真实意图和公正性。
在胡克斯特拉批评中国的前两天,欧盟内部官员刚刚向媒体透露,他们计划对中国钢铁征收高达25%到50%的关税。
理由是所谓的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
欧盟显然在玩一个策略:将气候议题与钢铁贸易挂钩,以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欧盟钢铁产业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自身高成本、转型迟缓,却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公平竞争。
欧盟委员会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对中国钢铁及相关产品征收25%至50%的关税,同时还计划将公共合同的授予与“购买欧洲产品”规则挂钩。
这种将气候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原则和自由贸易的基本精神。
长期观察中国气候政策的人士知道一个规律:中国往往说得保守,但做得更多。
数据显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与成果有目共睹。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产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球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4年,中国全国碳市场成交金额就超过了181亿元,这表明中国正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减排。
中国过去计划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前六年完成,因此有观察家认为,中国很可能提前完成减排承诺。
澳大利亚一位学者说得更直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会超额完成任务。”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