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加沙战火未熄,也门硝烟弥漫,整个中东依旧是世界地缘政治的火山口。让人不禁疑问:这片人口超过4亿、说着同一种语言、信仰同一宗教的阿拉伯世界,怎么还像一盘散沙?
从历史帝国的辉煌,到殖民的分裂遗产,再到今天各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分道扬镳,阿拉伯统一梦始终困在现实的泥潭里。
阿拉伯人其实不是没统一过,甚至一度震慑三大洲。回到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一声号召,沙漠里的部落突然变身为驰骋欧亚非的帝国缔造者。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版图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麦加成了全球穆斯林的精神坐标,阿拉伯语也成了学术和文化的硬通货。
但这份统一,并不牢靠。说到底,阿拉伯社会的根还是“部落”,不是“国家”。谁是你的族人,谁就值得你拼命;谁不是,就永远是外人。这种“亲上加亲、仇上加仇”的复仇文化,哪怕到了今天,还左右着某些国家的政治结构。
更麻烦的是,穆罕默德去世时没指明接班人,留下了一个谁来掌舵的大问号。于是,支持阿里的人成了什叶派,另一些人则追随早期哈里发,发展成逊尼派。两派的分歧从不是单纯的宗教争论,说到底,还是部落之间在宗教外衣下继续搞权力斗争。
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表面上帝国还在,实际上东边的波斯人、西边的安达卢斯人、南边的各地军阀早已各自为政。就像一锅粥没搅匀,表面平静,底下已经结块。统一的外壳之下,是认同感的碎片化。
历史的刀,割得不够深,殖民者来补一刀。13世纪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后,阿拉伯帝国正式谢幕。随后奥斯曼帝国接手,把这片土地当成“附属省”,并没有培养统一意识。到了19世纪末,英法两国在一张地图上动笔玩起了“帝国分割游戏”。
《赛克斯-皮科协定》就像一把直尺,不管部落、不顾教派,硬生生把中东地区划成了现在这个七零八落的样子。库尔德人被分进四个国家,逊尼派和什叶派被强行捆绑在一个国家里。这些人为制造的边界,不是为统一服务,而是为了方便“分而治之”。
哈希姆家族当年真想搞个“大阿拉伯王国”,但在英法眼里,这种统一太不方便管理了。于是,他们直接扶持不同地区搞“小王国”,你打你、我看戏。这种“你不统一,我才能安全”的殖民策略,延续至今仍在影响中东格局。
2025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依旧延续他标志性的“美国优先”逻辑,减少在中东的直接干预。表面上看,是给了中东国家更多自主空间;实际上,是让原本就鸡飞狗跳的阿拉伯国家变得更各自为政。
在巴以问题上,有的国家公开谴责以色列,有的则悄悄与以色列建交,连个统一表态都做不到。
从地图上看,阿拉伯22国几乎连成一片,从北非一直延伸到波斯湾。语言上统一,宗教上统一,文化上也有强烈的共同记忆,按理说,应该比欧盟更容易整合。可现实是,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裂痕不仅没缩小,反而越拉越大。
也门战争打了十年,沙特和伊朗分别支持的不同派系你死我活。巴以冲突升级时,阿拉伯国家内部也是各说各话。就算开个阿盟会议,顶多发个声明,第二天该干嘛还干嘛。“阿拉伯统一”成了每届领导人演讲时的必提口号,但从没有变成实际行动。
为什么?因为这些国家不仅历史包袱重,现实利益也复杂。一些国家靠石油富得流油,另一些则战乱连年、经济崩盘;有的国家靠西方撑腰,有的则被西方打压;有的政府是王朝统治,有的则是军政府或者民选政府,治理模式根本不是一个频道。
再加上“认同”的裂缝始终没能弥合。每个国家都在优先构建本国认同,而不是阿拉伯认同。当你问一个叙利亚人“你是谁”,他大概率会说“我是叙利亚人”,而不是“我是阿拉伯人”。这和欧洲人说“我是法国人”一样,国家认同远远压过区域认同。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难题,不是缺乏语言和文化共通,而是缺乏利益和结构上的连接。帝国的辉煌已成历史,殖民的创伤仍在流血,现实的分歧一时半会儿看不到尽头。统一,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要在认同、结构和利益上都迈出关键的一步。
中国在中东的角色则显得格外低调而踏实。中国始终尊重中东各国的主权与选择,不搞干涉、不搞阵营对抗,而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在一个破碎的中东地图上,中国的“合作型中立”策略,反而比传统大国的“拉一派打另一派”更受欢迎。
阿拉伯世界是否能在未来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在内部打破部落思维、宗派隔阂和殖民遗产留下的心理边界,再过一千年,统一可能依然只存在于演讲稿里。阿拉伯世界,走到这里,是历史的必然,但要走向未来,得靠现实的清醒。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