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毛主席周总理并列,建国后职务却不高,他有3个短板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最近几年,网上流行一段话:选择大于努力,如果你翻开历史,也有许多实际的例子来证明这句话。

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曾和毛主席、周总理并列的王稼祥。

1935年遵义会议上,王稼祥突破留苏派系束缚,公开支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这一选择直接促成主席重掌红军指挥权。

毛主席曾说:“没有王稼祥那一票,我们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王稼祥的关键投票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进程,也奠定了他在党内的历史定位。

早年革命经历

王稼祥出生于安徽当地一个富裕家庭,殷实的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少年时期,王稼祥不仅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学习了中国的经典文化,且还得以进入新式学校,接受当时环境下最先进的教育和知识。

这样的教育背景为王稼祥日后的革命活动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开始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5年,王稼祥去苏联留学和王明成为同期,当时王明通过思想渗透与组织拉拢,组建起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团体。

王稼祥和王明既是老乡又是同期,再加上王稼祥在同一批学员中理论素养十分突出,所以被王明看中,吸纳为该派系成员。

1930年王稼祥回国后,在王明的支持下,王稼祥可谓是步步高升,很快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王明回国后想要掌握实权,自然先要将本土干部(比如毛主席)压下去。

当时王明通过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改组中央政治局,留苏派在25个中央委员中占据16席,其中王明、博古等7人组成实际决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毛主席一度被边缘化。

但随着权力的转移,王明的错误指挥,使得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说当时红军从8.6万锐减至3万,其中红34师全军覆没,事实摆在眼前,使王稼祥对王明以及教条主义产生质疑。

1932年宁都会议上,面对博古等人要求撤销毛主席军事职务的提案,王稼祥公开反对。

但独木难支,最终主席仍被调离前线,但王稼祥成为28个参会者中唯一支持毛主席的留苏干部。

1935年遵义会议,王稼祥上投出关键一票,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这一调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对党中央的统治,使中国革命从依赖共产国际指令转向独立自主决策。

建国后职务不高的原因

在常态政治中,持续的政治生命力更具决定性,所以王稼祥即使有遵义会议的光环加持和毛主席、周总理的照拂,但他本身的三个短板,却限制了其本身职业道路发展。

尤其是建国以后,王稼祥的职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历史政治背景的牵制。

大家都知道王稼祥留学苏联期间和王明关系密切,一度是王明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

他在回国不久后就受到重用,并在党内地位快速晋升,都受益于王明的派系支持。

王稼祥在遵义会议转向支持毛主席,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这件事情本身却使得王稼祥的信用破产。

要知道在我国自古以来,英雄主义和忠义观念是受到推崇的,即使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到底,也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称颂。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使得王稼祥在之后的政治审查中面临信任隐忧,成为职务晋升的历史包袱。

第二个原因就是王稼祥资历足够功勋不足,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1933年),王稼祥遭炮弹击中腹部身受重伤。

当时虽然救回了一条命,但留下了终身隐患,比如终身需佩戴引流袋,长征期间还因伤口化脓高烧,全程由担架抬行,错失大量前线指挥机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稼祥又因为身体原因多次赴苏联治疗,不仅缺席了八路军初期战略展开的关键阶段,1944年中共七大筹备及整风运动收尾时期,他也不在国内。

解放战争开始后东北战场决战前夕,王稼祥又因为身体原因出国治疗去了。

而到了1948年担任东北局城工部长期间,实际在岗时间不足半年相较于同期罗荣桓在东北的全程统筹,其贡献度明显不足。

王稼祥这种断续的工作状态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据说当时他在外交部副部长任期内实际在岗时间不足50%,其主要工作都是其他人员完成。

第三点就是王稼祥的性格特质也局限了他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王稼祥出生不错。

受过良好的教育,参加革命以后前期有王明的支持,后期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照拂。

这都使得王稼祥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对于底层百姓一直处于俯视的角度。

而当时我国很多将领又多是底层出生,王稼祥的性格就使得他在与其他将军、基层干部和群众相处时存在一定的隔阂。

没有了人脉资源整合,在之后的人事调整中逐渐边缘化也是顺理成章。

结语

王稼祥这三重短板形成叠加效应,使得他的党内地位和职务地位逐渐下降,最终到1962年搬出中南海,彻底退出核心决策层。

之后王稼祥多次向周总理提出工作请求,毛主席曾批示“应该很快让他出来工作”。

但实际上,当时一些重要岗位,王稼祥因身体原因实际工作时间严重受限,不能胜任。

而一些二线咨询类岗位都由当时从一线退下来的领导或将领担任。

王稼祥又坚持理论研究,缺乏实际政治运作能力,所以之后被安排到了一些虚职岗位。

长期赋闲使得王稼祥身心损耗严重,据其妻朱仲丽回忆:“身体每况愈下,常沉默独坐书房”。

1974年王稼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享年68岁。

毛主席多次强调“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劳的”,我党也肯定并强调王稼祥理论建树与关键时刻的抉择。

但也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其“政治韧性不足,未能与时俱进”。

因为这种党内评价争议,王稼祥追悼会规格低于同期去世的其他元老,仅以“革命家、理论家”定性其历史地位。

参考资料

“新三人团”为何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 党史博采(纪实)

“读书郎”到革命青年的嬗变. 党史频道

王稼祥对毛泽东的几次关键支持. 百年潮

王稼祥从中央苏区到遵义会议的认识转变. 淮南市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遵义会议   博古   中央政治局   职务   苏联   历史   党内   地位   原因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