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即将出现,曾比肩中国,如今在走日本的老路

2015年开始,越南的崛起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时候的越南,手里攥着三张王牌:便宜到让老板笑出声的劳动力、年轻到可以随便“挥霍”的人口结构、以及守着南海要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当时越南工厂里一个工人的工资,可能还不到咱们国内同行的三分之一。这对那些被国内成本上涨搞得头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于是乎,我们看到了浩浩荡荡的“南迁”大军。

三星,这个韩国巨头,愣是把超过一半的手机生产线搬到了越南,一度让越南的出口额里,每四个美元就有一个是三星贡献的。英特尔也在胡志明市建了它在亚洲最大的芯片封测厂。一时间,越南的工业园区灯火通明,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GDP增速连续几年干到6%、7%,在全球都一骑绝尘。

那时候的越南政府也确实给力,抓住机会狂签自贸协定,什么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EVFTA(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能进的群一个不落。关税壁垒一降再降,越南货卖到全世界都更顺畅了。

听着是不是特美好?可这热闹的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的问题——这繁荣,不是越南自己长出来的肉,而是靠外资喂出来的虚胖。

表哥的工厂就是个缩影。他从深圳运来芯片、电池、塑料外壳,越南的工人只负责最后一步“组装”,然后贴上“Made in Vietnam”的标签运走。整个链条里,技术、设计、品牌、利润的大头,全在外面。越南干的,就是附加值最低、最容易被替代的那一环。

这种“外资驱动、出口导向”的模式,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数据好看得能让人飘起来。可一旦外部环境刮起风暴,第一个淋雨的就是你。

风暴来袭,泡沫一戳就破

2022年,风暴真的来了。

大洋彼岸的美联储开始疯狂加息,强势的美元就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泵,把全世界的流动资金都往美国吸。那些曾经涌入越南的热钱,一看苗头不对,掉头就跑。数据统计,从22年到24年,从越南股市、债市流出的资金,折合美元超过370亿。

资本跑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本国货币顶不住。越南盾兑美元的汇率一路狂跌,2024年以来贬值就超过了6%。这对有些工厂主来说,简直是噩梦。进口零件需要用美元结算,越南盾一贬值,等于进货成本凭空高了一大截。可卖出去的成品,海外客户给的还是那么多美元,两头一挤,本就微薄的利润瞬间就没了。

这还只是第一波冲击。更可怕的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首先是输入性通胀。 越南很多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原料都靠进口,货币一贬值,进口啥都贵。反映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就是汽油、食品、日用品样样涨价。钱越来越不值钱,日子越过越紧巴。

其次是产业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过去,外资看中的是“便宜”。可当大家发现,这里的配套设施根本跟不上时,“便宜”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三天两头停电,精密的生产线还怎么开?高速公路网络不完善,港口常年拥堵,物流成本竟然占到了GDP的20%以上,这比中国的14%高出了一大截。时间就是金钱,这么折腾下来,省下的人工成本全耗在路上了。一些外企开始抱怨,越南除了廉价劳动力,几乎什么都提供不了。于是,英特尔叫停了新的投资计划,一些厂商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基础设施更好的马来西亚,甚至是劳动力更便宜的孟加拉国。

最危险的,是那颗被吹得巨大的房地产泡沫。 外资涌入的那几年,越南大城市的房价跟着一路疯涨,翻倍都是常态。很多人觉得买房就能躺赚,开发商们也拼命加杠杆拿地盖楼。可当外资撤离、信贷收紧,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戛然而止。

从2023年开始,越南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河内、胡志明市的房价从高点回调了至少15%,但这可能还只是个开始。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楼盘烂尾,银行坏账飙升。这其中最惊悚的,莫过于女首富张美兰的案子。她通过旗下西贡商业银行(SCB)掏空了巨额资金,给整个越南的金融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救市,越南央行不得不砸下240多亿美元的巨款来填这个窟窿,这几乎耗尽了他们宝贵的外汇储备。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被外资、出口、房地产这三驾看似强劲的马车拉着跑时,其实是最危险的。因为这三根绳子,没有一根真正攥在自己手里。

似曾相识的剧本:日本“失落”的影子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这剧情有点眼熟?

没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1985年,一纸《广场协议》让日元急速升值,日本的出口优势瞬间被打残。为了生存,日本企业只能疯狂对外投资,把大量产业转移到海外,造成了国内产业的空心化。与此同时,国内多余的钱没地方去,就一股脑涌进了股市和楼市。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股市和楼市泡沫在90年代初轰然破裂,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停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落的二十年”

对比一下今天的越南,虽然一个是货币暴涨,一个是货币暴跌,但底层的逻辑何其相似:都是过度依赖外部环境,而自身产业根基不稳,最终导致资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长期困境。

当然,越南的情况可能比当年的日本更凶险。

日本在泡沫破裂时,好歹已经是个发达国家。它手里有丰田、索尼、松下这样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有完善的教育和科研体系,有强大的国民储蓄。说白了,人家家底厚,就算摔一跤,也还是个富人。

可越南呢?它有什么? 它还在追赶的路上,核心产业几乎一片空白,连像样的本土汽车品牌都拿不出手。它的人才储备也远远不够,工程师数量可能还不到中国的二十分之一。一旦外资这阵风停了,留下的可能真就是一地鸡毛。

更要命的是债务问题。根据公开数据,越南的外汇储备大约在800-900亿美元的水平,但它的公共和私人外债总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 这意味着它的家底,还不够还一半的债。在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背景下,这些债务的利息就像滚雪球一样,压力越来越大。

一个“未富先老”的魔咒,也正悄悄降临。越南虽然现在还年轻,但它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之一。如果不能在未来十年这个关键窗口期完成产业升级,等人口红利消失,它将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

十字路口上的越南,向左还是向右?

那么,越南就注定要“倒下”吗?

话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毕竟,它的那些优势,比如年轻的人口、关键的地理位置,依然还在。越南政府也并非坐以待毙,他们也在努力自救,比如收紧信贷控制楼市,积极推动国家数字化转型,高喊着要发展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高新产业。

为了筹钱,越南也在搞“大国平衡”,既向东边的邻居抛出橄榄枝,希望中方能投资它的高铁,多买它的农产品;又向日本求援,希望获得更多发展援助贷款。

但这些,都只是“术”的层面。真正能决定越南命运的,是“道”的层面的改变。它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未来,到底要靠什么来发展?

是继续做那个任由外资进出的“组装车间”,赚点辛苦的代工费,然后时刻为下一场外部风暴而担惊受怕?

还是痛下决心,勒紧裤腰带,把资源真正投入到教育、科研和基础设施上,去培育自己的本土企业,去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产业链?

这条路会很苦,很慢,甚至在短期内会牺牲掉亮眼的GDP数据。但这是从“虚胖”走向“强壮”的唯一道路。

中国的经验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我们当年也是从“三来一补”的代工起家,但我们没有止步于此。我们通过巨大的市场和持续的投入,硬生生“以市场换技术”,一步步实现了产业升级,培育了内需市场,才有了今天对抗外部风险的底气和韧性。

全球化的潮水正在悄悄退去,地缘政治的博弈日益激烈。对于越南这样的国家来说,那个可以舒舒服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它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前面一条路,通向日本曾经走过的“失落”;而另一条路,则通向一个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能自主掌握命运的未来。

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但留给它做选择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财经   老路   亚洲   日本   中国   国家   越南   三星   外资   美元   胡志明市   产业   泡沫   货币   协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