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第二大民企:创始人30岁创业,拼出一家年营收323亿巨头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揭晓,河南明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323.21亿元营收位列第410位,稳居巩义市民企“榜眼”。



这份榜单背后,是一家乡镇作坊历经三十九年风雨,蜕变为现代化铝业巨头的生存史诗。


其故事开端可追溯至1986年:三十岁的马廷义,在镇办化肥厂倒闭后并未沉沦,而是带领十几位农民伙伴,东挪西借凑齐25万元,创办生产立德粉的廷发化工有限公司。


十一年后,他敏锐转身铝加工领域,并在技术壁垒高筑的空调箔市场破局成功,逐步构建起年产能超百万吨的铝业版图。


而2025年夏天的董事会换届,则标志着企业进入新阶段:69岁的创始人马廷义正式交棒,不再担任董事长,由“80后”刘杰接任。


这场跨越两代的权力交接,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代际更迭,更折射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制度化经营的时代转型。


明泰铝业的下一步,正是在铝业周期波动与能源结构转型的双重挑战下,检验其系统韧性之时。


No.01

25万元起家的化工小作坊



1986年的河南巩义回郭镇,一位刚满30岁的化肥厂下岗工人马廷义,带着十几个农民伙伴,凑齐25万元创办廷发化工有限公司。


这笔钱在当时堪称巨款,是他们“东挪西借”凑来的全部家当。生产立德粉的小作坊里,马廷义既当技术员又当销售员,白天在车间研究工艺,晚上背着样品四处推销。


这种“前后后厂”的创业模式,正是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典型写照。马廷义凭借在镇办化肥厂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硬是在激烈竞争中闯出一条生路。


更难得的是,这段经历让他完成了从工人到企业家的蜕变——不仅掌握了化工生产工艺,更懂得了如何控制成本、开拓市场。


11年的化工创业,为马廷义攒下了两个宝贵财富:一是原始资本积累,二是对制造业的深刻理解。1997年,当41岁的他决定转型铝加工时,这些经验都成为明泰铝业日后崛起的基石。


No.02

24个股东走了21个的豪赌



1997年4月18日,明泰铝业正式成立。但马廷义很快发现,普通铝板带材加工利润薄如刀片,完全受制于铝锭价格波动。


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企业家,却做出了一个令业内专家咋舌的决定:进军技术门槛极高的空调箔市场。


在当时全国仅有十几家国营大厂能生产铝箔的背景下,马廷义组织了一场专家论证会。


当听到项目至少需要6000万元投资——相当于公司当时资产的6倍多时,24个股东中有21个当场选择退出。


面对几乎众叛亲离的局面,马廷义却展现了超常的魄力:“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干!”这场豪赌背后,是马廷义对市场的精准判断。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家电行业迎来爆发期,空调产量年均增速超过30%。而作为关键材料的空调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


马廷义看准了这个“蓝海市场”,甚至抵押个人房产筹措资金。然而,转型过程充满艰辛。为掌握铝箔轧制技术,马廷义带着技术人员住进车间,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


一次轧辊断裂事故中,他亲自上手参与维修,手指被轧伤仍不肯离开。这种拼劲感染了全体员工,最终在2000年成功研发出0.006毫米超薄空调箔,厚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产品一经推出立即供不应求,明泰的电缆箔更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


曾经反对的股东们后悔不已,而马廷义却展现了惊人胸怀:“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他主动将普通板带材业务让给另立门户的老股东,带动回郭镇形成了铝加工产业集群。


No.03

3.8亿元逆袭国营大厂的奇迹



2003年,明泰铝业迎来真正的高光时刻。当国营大厂规划投资10-30亿元建设(1+4)热连轧生产线时,马廷义却用3.8亿元就建成了同等规模的生产线,而且工期缩短近一半。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得益于马廷义独创的“土法上马”模式。他组织自家机修车间研发核心设备,能自制的绝不外购;


施工采用“三班倒”连续作业,管理人员直接睡在工地;甚至发明了“边生产边改造”的滚动发展模式,用现有产能的利润反哺新技术投入。


最令人称道的是,明泰的生产线建设成本比国企低70%,但生产效率却不降反升。这条生产线投产后,公司产能从每年5万吨猛增至20万吨,一举奠定行业龙头地位。


当地干部李小虎回忆:“当时回郭镇铝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销售收入60亿元,与广东南海大沥镇并称中国铝加工两大镇。”


明泰的成功带动了产业集群效应。镇上其他三家铝加工企业的老板都出自北寺村,原先从事电线电缆行业。


马廷义不仅没有打压竞争对手,反而通过设备销售和技术交流,主动帮助同行升级改造。


这种“雁阵模式”让回郭镇在中低端铝加工领域形成极致成本优势,以至于“谁想进来都会头破血流”。


No.04

从“制造”到“智造”的艰难转型



2011年9月19日,明泰铝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河南省首家获准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


55岁的马廷义敲钟时,内心却充满危机感:“日本一条生产线60人日产600吨,我们要200多人才能产300吨。”这种效率差距促使明泰开启二次转型。2017年,公司率先进军再生铝保级应用领域。



这项技术看似简单实则艰难——要将废铝回收后保持原有性能,相当于“把碎玻璃还原成完整镜子”。


研发团队历时两年攻关,最终突破杂质分离关键技术,目前再生铝产能达100余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碳足迹认证布局。


明泰铝业十余种产品完成SGS认证,这意味着每吨铝材可减少碳排放超5吨。当2025年欧盟开征碳关税时,明泰产品凭借绿色认证直接获得市场通行证。这种超前布局,体现了马廷义作为传统企业家的远见。


转型过程同样伴随阵痛。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毛利率罕见跌至-5.06%,正是由于再生铝项目投入巨大。


但马廷义坚持认为:“短期亏损换长期竞争力,值!”果不其然,随着技术成熟,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率回升至5.5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No.05

69岁创始人的“交棒”艺术



2025年5月,69岁的马廷义做出惊人之举:不再参选新一届董事会。这意味着执掌明泰28年的创始人正式交棒。


但与其他民营企业家的“传子不传贤”不同,马廷义选择了一套组合拳。新任董事长刘杰是典型的内生型人才——1981年出生,从冷轧班班长一路成长为总经理;


而副董事长马星星(马廷义之子)则需在兄长带领下历练。这种“职业经理人+家族成员”的配置,既保证专业度又兼顾传承性。


更值得玩味的是股权结构。马廷义仍持有11.92%股份,作为实际控制人扮演“定海神针”角色。这种半退半留的安排,既给新人足够空间,又确保战略连续性。


正如他私下对子女所言:“企业是棵大树,我可以少浇水,但不能断根。”


新一代管理层面临严峻考验。2025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增长11%至169.99亿元,但净利润下降12.11%,反映出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境。


新任总经理柴明科表示,将加速推进“双海战略”:一是深海——向新能源汽车电池箔等高端产品转型;二是出海——在墨西哥建厂规避贸易壁垒。



明泰铝业的故事,其内核并非悬挂于墙的格言,而是深植于铝的物理特性之中:极致的韧性与可循环的生命力。


企业的智慧,正是将这种物质属性升华为战略哲学——以韧性抵御市场周期的冲击,以再生技术构建内在的价值循环。


马廷义的交棒,并非简单的进退,而是将个人创业的“单体韧性”,转化为组织系统的“整体韧性”。


这标志着中国一代民企正从依靠创始人魄力的“草莽时代”,迈向依靠系统能力穿越周期的“成熟时代”。其未来,正系于这种能否持续迭代的“韧性”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财经   河南   民企   创始人   巨头   巩义   韧性   生产线   化肥厂   中国   空调   市场   技术   股东   东挪西借   产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