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权威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二战真正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每当看到这三个数字,我的耳边马上就会响起那首《松花江上》:“我的家住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近百年过去了,至今仍有很多老人,一听到这凄婉的歌声就会泪流满面。

只因这三个数字,对我们而言,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而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起点,是三千五百万亡魂无声的呐喊,更是一段,被遮蔽得太久的真相!

以上不是某位抗战亲历者的独白,而是镌刻在咱们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

长久以来,在西方主导的二战叙事中,东方战场的苦难与抗争往往被压缩成模糊的背景板,甚至简化为一个西方战场的注脚。

英国顶尖的历史学家皇家历史学会院士理查德·奥弗里,在其2024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中郑重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的起源,应追溯至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沈阳北大营的那声爆炸。

一、西方权威的“转向”:奥弗里的观点很重要

理查德·奥弗里,并非普通的外国学者。他是英国学术界二战研究领域的泰斗,曾任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BBC历史纪录片首席顾问,并获得过英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奖“沃夫森历史奖”。

他以欧洲视角切入战争研究而闻名,却在这本书里,坚定地将二战的开端,定位于亚洲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他在书中写道:“日本在满洲的侵略行为不是地区性事件,而是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关键一步。从那一刻起,世界已经步入一场新形态的战争。”

而且他进一步强调,“中国战场牵制了超过百万日军主力,如果没有中国人民从1931年起付出的巨大牺牲,整个东方战场的进程,乃至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必将截然不同。”

这一论述,宛如一把利刃,割破了西方二战史学界长期以来由“欧洲中心论”构筑的铜墙铁壁,首次以主流权威的声音,为中国十四年抗战正名。

它打破了以往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为二战起点的叙事定式,重新将亚洲战场纳入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整体。

二、被遮蔽的牺牲:三千五百万中国人,等待后世的申冤!

从1931年凌寒中的沈阳城,到1937年硝烟弥漫的卢沟桥;从淞沪会战“血肉磨坊”中的誓死坚守,到南京城内三十万亡灵无声的控诉,这是一场——国力悬殊到近乎绝望的抵抗。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士兵们穿着破烂的粗布军装,手拿简陋的步枪,甚至多人共用一支枪去战斗

打到最后没枪了?扛着拿着九环大刀片,冲上去肉搏!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飞机坦克齐上的日军——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苦苦支撑十四年。

在这漫长的五千多个日夜里,中国伤亡的人数、财产损失,都是天文数字。最后,中国以大半国土沦陷的代价,拖住了日军主力阻其北上配合德国夹击苏联,也延缓了其南进太平洋的步伐。

正如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所言:“假如中国屈服,会有多少个日本师团腾出手来,他们会占领澳大利亚、印度、像掐碎熟果子一样轻易。”

正是这样巨大的牺牲和战略贡献,为中国赢得了二战战胜国的地位。然而讽刺的是,这段历史在西方却被长期遮蔽。

前一阵子还听说了一个事情:当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强调中国对二战胜利的贡献时,竟有欧洲外交官私下表示惊讶:原来中国也是二战战胜国?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被欧洲人宣传为“强权国家”,可笑的是在真正谈到二战历史贡献时,却直接被忽视了。

基于这些情况,我甚至都怀疑,绝大多数的欧洲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二战时期在东亚的中国,还有一个战场。

三、历史话语权:从“他者叙述”到“中国声音”

为什么直到近年,这样的观点才逐渐获得西方学界的关注?一位中国网友点出了关键:“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历史才会被看见。”

历史叙述权,从来与国际话语权紧密相连。二战结束后,冷战铁幕迅速落下,出于战略需要,美国迅速转变对日政策,将日本打造为东亚反共堡垒。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战争罪行的清算被“草草了事”,众多战犯重返政坛,而中国战场的惨烈牺牲与贡献,则在美苏对抗的大格局下被刻意淡化。

日本自身也长期推行模糊历史的教育策略,近几年甚至还发展到了篡改教科书,否认罪行,强调自身“受害者”的身份!

西方主流媒体、影视文化和学术体系,也只是聚焦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将中国军民十四年的血泪抗战史,当成了背景墙。

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更多国际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亚洲战场的历史贡献。

正如奥弗里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跳出欧洲视角,我们才能看清一场真正的世界战争”。这是基于史料与客观现实的学术转向,也是中国崛起背景下,历史叙事向真实与正义的回归。

四、真相与和解:如何记忆,意味着如何走向未来

确立“九一八”事变为二战起点,不仅是为了纠正历史坐标,更是对真实与正义的坚守。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二十世纪的人类悲剧,如何定义战争与和平。

强调这一点,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打击报复哪个国家,而是为了拒绝遗忘血与泪的教训。

只有承认历史的完整面貌,才能公正评价所有为这场反法西斯主义战斗付出生命的牺牲者;

只有认识到中国战场从1931年起便已开辟,才能真正理解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性与艰巨性,从而达到让全人类从这场世界大战中汲取教训,防止重蹈覆辙的终极目的。

结语

当西方权威学者终于承认“二战始于‘九一八’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学术观点的变迁,更是一个民族悲壮的战斗史,最终获得世界正视的象征。

三千五百万牺牲者应当被完整铭记,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应当被写入世界史册。历史的真相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沉默。

如今,随着更多像奥弗里这样的国际学者投身于还历史原貌的努力,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先辈们的鲜血与牺牲,终于等来了应有的回响。

“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刻”,从今以后,不再只有中国人民会铭记。愿它以更加完整的姿态,被写入人类集体的记忆,提醒一代又一代的人:

和平,建立在对真相的尊重之上;正义,离不开对历史的诚实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历史   英国   事变   学者   观点   起点   权威   颠覆性   中国   战场   欧洲   日本   牺牲   贡献   世界   理查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