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毛泽东的情感故事,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杨开慧,毕竟她是陪着毛走过革命岁月的那个人。可在杨开慧之前,还有一位女性——陶斯咏,她被很多人认为是第一个爱上毛泽东的人。这段感情虽然短暂,却挺耐人寻味的,因为它没走到最后,原因也简单:俩人的志向不一样。后来,杨开慧成了毛泽东的妻子,用行动证明了她才是那个“对的人”。
陶斯咏,原名陶毅,189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有钱人家。她爹是当地有名的商人,家里条件好,从小就让她读了不少书。她天资聪颖,小时候就喜欢翻诗词,写得一手好字,乡里人都夸她是个“小才女”。1914年,她考进了长沙的周南女子中学,这学校可是当时培养新女性的摇篮。她在那儿认识了向警予、任培道这帮厉害的同学,三人因为才华出众,被叫作“周南三杰”。
在学校里,陶斯咏不光学习好,还特别活跃。1916年毕业后,她留校当了训育员,教学生不只读死书,还得关心国家大事。她经常推荐《新青年》这样的进步刊物,学生们都爱听她讲课。后来,五四运动爆发,她也没闲着,加入了毛泽东、蔡和森搞的新民学会,成了最早的女会员之一。1920年代初,她还当上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副会长,那时候毛泽东只是个理事,她的风头可以说盖过了不少人。当时的长沙学界提起她,都说她是“长江以南第一才女”,名气不是盖的。
杨开慧呢,1901年出生在湖南长沙板仓乡,是杨昌济的闺女。杨昌济是北大教授,学问深,对毛泽东影响特别大。杨开慧从小就聪明,7岁上小学,1918年跟着爹妈去了北京。那时候,毛泽东也在北京,靠着杨昌济的关系在北大图书馆混了个管理员的活儿,顺便蹭课听,就这么跟杨开慧认识了。
1920年,杨昌济去世,杨开慧跟她妈回了长沙,进了福湘女中读书。同年,她跟毛泽东结了婚,成了他第二任妻子。婚后,她没闲着,先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入了共产党,干了不少革命工作,比如帮着传递情报、联络同志。1927年,她带着仨儿子回板仓老家,继续干地下工作。1930年,她被抓了,因为不肯背叛毛泽东,被敌人杀了,当时才29岁。
陶斯咏和毛泽东的交集,得从1920年说起。那年春天,向警予把陶斯咏带进了新民学会。学会里都是些热血青年,毛泽东是骨干,常给大家讲新思想。陶斯咏一来就表现得很积极,她发言有条理,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很快就跟毛泽东熟络起来。俩人都是湘潭老乡,聊起家乡话特别亲切,话题从风土人情慢慢扯到救国大计。
时间一长,陶斯咏对毛泽东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她欣赏他的理想,也被他的魄力吸引。资料里说,她开始主动靠近他,会后留下来多聊几句,甚至偶尔关心一下他的生活。她那时候二十多岁,正是青春年华,又是个才女,心里有点小火花也正常。终于,有一次,她鼓起勇气表白了。具体时间地点不清楚,但大概是1920年夏天的事儿。她跟毛泽东说,她想跟他一起干大事。可毛泽东没答应,他说得很直白:他的心都在革命上,没空想儿女情长,还说陶斯咏的才华更适合搞教育,俩人的路不一样。
这事儿没成,不光是因为毛泽东拒绝,还有别的原因。陶斯咏家里条件好,她爹她哥都看不上毛泽东。那时候的毛就是个穷小子,家里没啥底子,陶家人觉得他配不上自家闺女。陶父听说女儿跟毛泽东走得近,直接发火了,觉得这门亲事要是成了,丢人现眼。陶斯咏虽然有主见,但家里压力太大,她也没法硬扛,只能放手。
再说陶斯咏自己,她确实有才华,也有抱负,但她的理想更多在教育上。她想通过教书育人改变社会,跟毛泽东那种要搞翻天覆地革命的路子不太一样。俩人聊得再投机,志向不合,感情也就走不远。这段缘分,就这么断了。
杨开慧跟毛泽东的故事,起点在北京。1918年,毛泽东到北大混日子,杨开慧也在那儿,俩人通过杨昌济搭上了线。杨开慧从小受她爹影响,对新思想不陌生,跟毛泽东聊起来特别投缘。后来杨昌济死了,她回了长沙,毛泽东也在湖南搞运动,俩人联系越来越紧。
1920年底,他俩结了婚。婚礼简单得不行,就花了6块钱请亲戚朋友吃了顿饭。杨开慧嫁给毛泽东后,没想着当个贤妻良母就算了,她直接投身革命。结婚那年,她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入了党,成了毛泽东的战友。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干机要、交通联络这些危险的活儿,特别靠谱。
杨开慧跟陶斯咏最大的区别,就是她跟毛泽东的志向完全一致。毛泽东要革命,她就跟着干,从不拖后腿。她不光支持他,还用行动帮他分担压力。比如1927年,毛泽东去搞秋收起义,她留在长沙,一边养孩子一边干地下工作,硬是没让后方掉链子。后来她被抓,敌人逼她公开反毛泽东,她死都不肯,最后牺牲了。
毛泽东后来提起杨开慧,总是满怀敬意。他说她是好同志,对革命的贡献抹不掉。1957年,他还写了那首《蝶恋花》,悼念她,里面那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感情深得让人动容。杨开慧用命证明,她才是那个跟毛泽东一条心的女人。
跟毛泽东分开后,陶斯咏没消沉。1922年左右,她嫁给了沈仲九,一个浙江来的文学教授。沈仲九学问好,但性格孤僻,俩人因为教育理念走到了一起。婚后,他们在上海、长沙教书,日子过得清贫但有追求。
陶斯咏把心思全扑在教育上。她在上海开了女子学校,教学生独立思考,还常说:“知识是女人的自由钥匙。”后来回长沙,她又在周南女中推改革,带学生上街宣传男女平等。她身体不好,常年劳累,1920年代末开始经常生病。可她不听劝,硬撑着教书。1931年,她病逝了,才35岁。她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一本诗集,像是在怀念过去的日子。
杨开慧的结局就悲壮多了。1927年后,她一直在长沙干地下工作,1930年被敌人盯上了。10月被抓后,敌人拿她孩子威胁她,要她背叛毛泽东,她没屈服。11月14日,她在长沙识字岭被杀,年仅29岁。她死后,毛泽东难过了很久,那首《蝶恋花》就是最好的证明。
陶斯咏和毛泽东的故事,像一阵风,吹过就散了。她是个有才华的女人,可惜跟毛泽东志向不合,错过了彼此。杨开慧就不一样了,她跟毛泽东一条心,陪他走过最难的日子,最后还搭上了命。这俩女人的经历,放到那个年代,其实挺典型的:一个选了教育,一个选了革命,各有各的光彩。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